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患病危害 > 46岁副教授因高原反应离世,你还敢不重视

46岁副教授因高原反应离世,你还敢不重视



来源:医学界呼吸频道作者:杜华阳

刘渊教授用生命敲响高原反应的警钟,希望我们每个去西游的人做好充分准备,健健康康去,平平安安归来,莫让西游真成了“西游”!

“彻夜未眠、泪流不止、不敢相信、不愿相信……”这是师生听到刘渊教授逝世消息的第一反应。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外国文学党支部书记刘渊在敦煌因高原反应离世。

该校发布的讣告,刘渊教授因突发急性呼吸心力衰竭、高原性肺水肿等,经抢救无效,不幸于年8月13日19时50分去世,终年46岁。

几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西游梦”,流行歌曲中“坐上了火车去拉萨”更是激发我们内心去西游的浓厚兴趣。

一直以来西藏都是人们最向往的旅游胜地之一,西藏的旅游景点(如布达拉宫)、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神秘的宗教色彩,都让人觉得西藏是一个和我们现实生活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尤其是当下,人们经济宽裕,在黄金周、暑假,直接坐上火车、乘着飞机,就能踏入西藏这个纯净的世界。

可是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们,最先感受的不是美丽的景色,而是“高原反应”。而处在甘肃的敦煌,不算是高海拔,但刘教授却因为高原反应丢了性命。对于一些准备去高海拔地区旅游的人来说,更得注意高原反应,那么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来应对“高反”呢?

什么是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身体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在在数小时或1-3天内发病。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胸痛、失眠、嗜睡、食欲减退、腹胀、手足发麻等症状。休息时症状减轻,活动后症状特别显著。在活动时脉搏显著增快、血压轻度或中度升高(也有偏低,但很少),口唇及(或)手指发绀,自我感到发麻,眼睑或面部在短时间内浮肿。

高原反应的病因

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和氧分压降低,进入高原地区后人体发生缺氧。随着海拔升高,吸人气氧分压明显下降,氧供发生严重障碍。低压性低氧血症是急性高原病的重要原因。

海拔-米时,动脉血氧饱和度仅轻度降低;

海拔~米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90%以下;

海拔米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75%;

海拔米以上时,出现严重低氧血症和低碳酸血症,高原适应需要数周或数月,甚至完全不能适应;

海拔米时,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到60%;

海拔上升到米高度时,大气压mmHg(35.62kPa),约为海平面(mmHg)的1/3,吸人气氧分压仅为56mmHg(7.46kPa)。

高原病发病快慢、严重程度和发病率与所攀登高原海拔高度、攀登速度、高原停留时间和个体易感性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m以上高原时,50%-75%的人出现高原反应,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

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高原反应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呈正相关,男性越肥胖越容易发生高原反应;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

高原反应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不但能让人非常难受,头疼胸闷,严重的会引起肺水肿,弄不好还会危及生命。正常体格的人,如果不发烧感冒的话,去高原是没有问题的。

高原反应的发病机制

呼吸系统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呼碱、肺水肿、肺泡损伤三大变化。进入高原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出现反射性呼吸加深、加快,使肺泡通气量和动脉血氧分压增加。过度换气呼出CO2,增多,导致呼吸性碱中毒。适应能力强者,肾脏代偿性排出碳酸氢根(HCO3-)增多,以纠正呼吸性碱中毒。

急性缺氧致肺小动脉痉挛,持续小动脉痉挛导致平滑肌层增厚,肺循环阻力增高,肺毛细血管压明显升高,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渗出增多,发生高原肺水肿。

此外,肺泡壁和肺毛细血管损伤、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和血管活性物质(花生四烯酸、PG、TXA2)释放,加重肺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和渗漏,促使肺水肿加重,出现痰中带血。

为了大家更好的理解高原反应的过程,做了下面的示意图,图中可能和上面文字中描述的有些差别,下面图更详细一些。

对于长时间在高原居住生活的人们来说,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对低氧敏感性降低,肺泡通气不足,出现肺弥散功能障碍,引起肺小动脉平滑肌肥厚及内膜纤维化导致肺动脉高压,最终发生慢性高原病。

除了呼吸系统的变化外,还有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的改变,无论什么改变,都是为了适应高原的低氧环境。但是,短期的肺水肿、脑水肿等变化,真的可以致命。

临床表现

看过一些有关高原反应的科普文章,都写的很好,但是未能将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清晰的阐述。为了让大家对高原反应清晰完整的认识,引入高原病的概念。直接看下图:

急性高原病

急性高原病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彼此可互相交叉或并存。三种类型,是以一种表现为主,兼有其他表现。

1、急性高原反应,很常见。

未适应者进入高原地区后6-24小时发病,出现双额部疼痛、心悸、胸闷、气短,厌食、恶心和呕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与饮酒过量时表现相似。有些病例出现口唇和甲床发绀。通常在高原停留24-48小时后症状缓解,数天后症状消失。少数可发展成高原肺水肿和(或)高原脑水肿。

2、高原肺水肿,是常见且致命的高原病。

通常在快速进入高原地区2天内发病,先有急性高原反应表现,然后心动过速、呼吸困难、干咳加重、端坐呼吸、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肺部可闻及干、湿性哕音。摄盐过多、快速攀登、过劳、寒冷、呼吸道感染、服用安眠药和有高原肺水肿既往史者较易发病。

3、高原脑水肿,又称神经性高山病,是罕见且严重的急性高原病。

大多数于进入高原地区1-3天后发病,表现剧烈头痛伴呕吐、精神错乱、共济失调、幻听、幻视、言语和定向力障碍,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步态不稳、嗜睡、木僵或昏迷,有的发生惊厥。

和急性高原病对应的是慢性高原病,虽然这次讨论的高原反应,为了阐明事情的完整性,也写一下慢性高原病的临床表现。

慢性高原病:久居高原或少数世居海拔米以上的人,适应了高原的低氧环境,也会得慢性高原病。

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慢性高原反应,指急性高原反应持续3个月以上不恢复者,表现头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气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手足麻木和颜面水肿,有时发生心律失常或短暂性昏厥。

2、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缺氧红细胞增多,是一种代偿性生理适应反应。血黏滞度过高,容易形成脑血管微小血栓。表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或短暂脑缺血发作,颜面发绀和杵状指。

3,高原血压改变,久居或世居高原者通常血压偏低(≤90/60mmHg)。常伴有头痛、头晕、疲倦和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血压升高时可诊断高原高血压,与原发性高血压表现相似,但很少引起心和肾脏损害。

4,高原心脏病,多见于高原出生的婴幼儿,成年人移居高原6-12个月后发病。主要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咳嗽、发绀、颈静脉怒张、心律失常、肝大、腹水和下肢水肿。

上面的四种类型,只是以其中一种或两种为主,兼有其他表现。可以说,长期居住在高原的人,几乎都有一定程度的慢性高原病。

去高原前怎么准备?

如果想去高原游玩,最好进行健康咨询。上海等地已开设高原旅游专科门诊,专门提供相关健康服务。其他地区,没有这类门诊,医院进行体检,听取医生的建议。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建议如下:

1、做好周密计划和充分准备,提前4周(至少提前1周)服用高反的药物“红景天”,该药物对提高机体对氧的利用系数和对缺氧的耐受性,对高原低氧环境所致的自由基代谢失衡有调节、保护作用。

2、保持心情愉快,不要惧怕高原反应;适当锻炼、正常作息,不要刻意锻炼身体,以免耗氧量增大,增加在进入高原时的心脏的负担。

3、合理安排行程。第一次去高原,最好坐火车,慢慢的适应高海拔的过程。如果坐飞机的话,建议最好是从低海拔如拉萨降落,适应几天,再去高海拔处,而不是一次直达高海拔目的地。在出发前尽量买一个便携式氧气装备。

4、到高原后一定避免着凉感冒;甚至可以吃一些感冒冲剂来增加机体免疫,预防感冒。

5、有些高反不是马上发生,有可能晚上或者第二天才有反应。所以进藏后行动一定要放慢放缓,绝对不能猛跑,进行剧烈运动。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多喝水,多排泄。

需要注意的是,“感冒+高原反应=死亡”(不是百分之百,但绝对很危险),一旦呼吸道感染,即使是轻微感冒,都有可能导致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两种急症而夺命。所以,感冒了千万不要再去高原。最好等痊愈后一个月再去高原。

有人总结出七类人不要去高原:

网络截图

高原反应如何急救?

发生高原反应后,马上停止运动,吸氧补液,几乎发生高原反应的病人都能能缓解症状。在前面已经说到过,去高原游玩尽量准备一个便携式的供氧装置。

网络截图

不要过于担心吸氧后会依赖氧气,短时间的吸氧不会产生任何依赖性。同时,有了高原反应不要死扛。有些高原反应会发展为高原肺水肿,真的不是靠便携式供氧就能解决的,所以发生高原反应吸氧后没有缓解或缓解程度不好,医院。

当急性医院,专业的医生应该如何应对?主要是如下四方面:

1、休息。一旦考虑急性高原反应,卧床休息、补充液体。

2、氧疗。经鼻管或面罩吸氧(1-2L/min),吸氧后几乎全部病例症状缓解。

3、药物治疗。头痛者应用阿司匹林(mg)、对乙酰氨基酚(-mg)、布洛芬(-mg)或普鲁氯哌嗪;恶心呕吐时,肌注丙氯拉嗪(或甲哌氯丙嗪);严重病例,口服地塞米松(4mg,每6小时1次),或联合应用地塞米松(4mg,每12小时1次)和乙酰唑胺(mg,午后顿服)。

4、易地治疗。症状不缓解甚至恶化者,应尽快将患者转送到海拔较低的地区,即使海拔高度下降米,症状也会明显改善。

当有肺水肿时,更是要强心、利尿、扩血管;当有脑水肿时,也要及时静注甘露醇降低颅内高压。慢性高原病者,也要及时控制。

刘渊教授用生命敲响高原反应的警钟,希望我们每个去西游的人做好充分准备,健健康康去,平平安安归来,莫让西游真成了“西游”!

参考资料:

1、《内科学》.葛俊波,徐永健主编

2、《中国日报网》

-END-

/相关阅读/

·又一央视主持因癌去世,这次是因为它……

/推荐阅读/

·这样教你看心电图,没有理由看不懂!

内容转载自







































涓鍖婚櫌鏇濆厜璧勮川
涓撲笟鐨勭櫧鐧滈鍖婚櫌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hbwh/13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