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患病危害 > 诊间说说厌食症or亚木僵
诊间说说厌食症or亚木僵
二十出头,花样年华,青春洋溢的年龄,情窦初开,一切都是自然美好和顺理成章。女子梳洗干净利落,衣着大方得体,虽未描眉画鬓,却掩饰不住周身萦绕的青春洋溢,微微垂下的眼帘面带羞涩,微翘的嘴角泛红的面颊,一抹亮色晕染了周遭的灰暗,坐在对面的爱慕对象忍不住得多看几眼。这样再正常不过的相亲会面后,一切似乎有了些许异样,她开始回避追求者的目光,逃避安排的相亲会面,甚至远离陌生的街道,抵触邻居们的嘘寒问暖,渐渐地对家人的态度也冷漠了,就连父母焦急而亲切的关心也熟视无睹。整个人日渐消瘦,清秀的面庞变得苍白,原本明亮的双眸显得暗淡无光,也不再有爱慕者的追求,呆滞目光中似乎略过一丝丝的不安和恐惧,无尽的黑暗在她的生命在中蔓延开去……
“我们家闺女天天不吃饭,是不是得了厌食症了”,一对年迈夫妇风尘仆仆来医院医院,焦急得询问着医生。他们带来的这个女孩正是文章开头的那个她,1米55的身高却只有30公斤的体重,凹陷的面颊、深陷的眼窝、突出的颧骨、舟状的腹部、瘦骨嶙峋的身材,被父母搀扶着不如说是被架着站在医生面前。站在医生面前的她:目光呆滞,站立不稳,一松手就会立马倒在地上。
初入院后,一进入病房就缩卷在床上,盖上被子几乎就看不出床上躺的有人。她也不与任何人说话,对医生护士的询问置若罔闻,对身边发生的事更是熟视无睹,吃饭是护士一点一点从牙缝里硬喂进去的(一点也不夸张)。
她真的是得了“厌食症”吗?这个患者的父母已经医院就诊检查,没有效果,并且越来越瘦,各项危急值指标都严重出现了问题,生命危在旦夕,家人多方打听医院医院,抱着最后一线希望住到了医院行为治疗科。
随着治疗的深入,其真正的症状才逐渐显现,而不吃饭只是一种表象。其实她的少语少动在精神科称为“亚木僵”状态,她觉得周围不安全,坚信有人在监视她,邻居甚至是陌生人都在背后议论她,说她的坏话,扰乱她的心智,而拒食是因为总能听到脑子里有声音告诉她饭中有毒,精神医学这些症状称之为“假性幻听”、“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是典型的“精神分裂症”表现。但是由于老百姓对精神疾病缺乏认识,医院的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甚至是耳鼻喉科,使病情延误无法得到有效治疗,导致病人和家属的身心俱疲痛苦不堪。
经过一个月的规范治疗后,这个患者不仅能正常进食了,更让人欣慰的是她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得的是精神障碍,能够清晰的意识到脑子中的声音是假的,周围也没有人监视她,紧张不安的感觉消失了,增重10公斤后的她看起来已经不那么单薄,气色逐渐好转,最让人欣慰的是她那说话时微微泛起的笑容。
那么什么是“亚木僵”呢?这个患者的家属为什么会把它误认为是“厌食症”呢?
医院行为治疗科主任朱重林解读:“木僵”是精神科的专业术语,是精神运动抑制的极端表现,分为“器质性木僵”、“紧张性木僵”、“癔症性木僵”和“抑郁性木僵”,这个患者的表现便是“紧张性木僵”,通常继发于幻听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其典型的表现是不语不动、“蜡样屈曲”和“空气枕头”,近些年这种典型的症状已经很少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以少语少动少食为主要表现的“亚木僵”。而这些症状与“神经性厌食症”中的体象障碍(认为应当极端的异乎寻常的瘦,只有达到这种瘦才能获得内心的满足缓解焦虑的情绪)并因此刻意禁食乃至催吐有着本质的区别。
医院医院多年来致力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推广普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以专业的知识、精湛的技术帮助老百姓认识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预防心理疾病、治疗心理疾病,积极提升老百姓幸福指数,努力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应有的贡献。(心理卫生中心:医院)
王建凯/统筹黄敏/编辑韩荟菁/排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