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患病危害 > 阻断减肥法,拯救厌食症
阻断减肥法,拯救厌食症
焦虑障碍患者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jiaolvheng/m/11192.html
有报道显示,我国有30%~60%的青春期少女会选择节食减肥,其中7%~12%是极端的节食者,极易发展成厌食症。她们不知道,食物是为我们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的。我们的呼吸、心跳都需要这些能量来支撑。
所以,我们进食与否不能光顾忌长肉的问题。健康,甚至性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美体瘦身呢?
厌食症离我们有多远?
?厌食症:又称神经性厌食(AN),指通过节食等手段,以刻意制造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心理疾病的范畴。
高发人群
1??两个高峰:13~14岁和17~18岁或20岁。30岁后发病较为少见。
2??男女发病比例:1:10。
厌食症的后果
?厌食症患者的并发症有很多。
1??营养不足导致的内分泌紊乱,如女孩会停止发育、月经失调等。
2??人体胃肠道功能也会发生紊乱,无法吸收营养物质。
?厌食症到了后期,有很多原因会导致死亡。
1??营养失调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缺钾严重的就会导致心脏骤停。
2??身体抵抗力变得极差,一个感冒就可能引发全身感染,甚至导致死亡。
5%~15%的厌食症患者最后死于心脏并发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继发感染,甚至自杀。
自测厌食症
?如果出现以下7个症状中的几个甚至是全部,你就要小心自己是否患有厌食症。
1??对体形、体重过度重视,并将之潜化为一种对自己的评价标准。极度恐惧肥胖,有强烈欲望要减轻体重。把减肥当成一种习惯,就算体重过轻,也依然惦记着减肥。
2??吃的很少或只喝饮料,接着强迫自己拒绝进食、剧烈运动、服用泻药及利尿剂、自我催吐等。
3??短期间内体重急剧减轻,使体重降至标准体重的75%~85%以下。
4??通常仍维持正常的作息活动,并且否认饥饿及疲劳虚弱。
5??有时也会出现贪食症的恶性循环,在短时间内吃下大量食物,然后用激烈的方法把食物排出体外。长期下来造成肠胃功能衰竭,形成条件反射式呕吐,无法进食。
6??低血压、心跳减慢、掉发、肤质疏松、指甲脆弱、脸色苍白或蜡黄、畏寒、体质极差。
7??月经失调或停经。
你还打算节食吗?
对胃的伤害
?开始少吃或是不吃了以后,胃的空间会越来越小,也就是“胃变小了”,但这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胃在变小的同时也会变得越来越没劲,慢慢失去消化功能,而且再也撑不大,最终结果很可能是:想吃也持不下去了。
催吐的危害
1??以最常见的抠喉为例,用手去抠喉咙时,如果指甲过长或抠得比较用力,就会损伤嗓子。
2??反复呕吐容易引起反流性食管炎,轻者引起食管水肿,重则引起食管溃疡,大大增加患食管癌的概率。
3??有时呕吐的动作过大,会引发消化道大出血。
“减肥减傻了”
?从医学角度来说,尽管大脑只占全身重量的2%,但通常会消耗人体总能量的20%。
1??体内脂肪摄入量和库存量不足,没有足够的营养供给大脑,脑细胞自然会严重受损,这也是导致节食减肥者越来越健忘的原因之一。
2??节食减肥者一般对甜的东西敬而远之,但日常工作中,我们的大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力集中后,会消耗很多糖粉。此时若没有足够的糖分补充,也会引起我们的能力认知下降。
节食越久和减重越多的人记忆力损失越大!
阻断减肥法
肠道要吸收脂肪,首先要把脂肪分解成非常小的个体,哪怕是我们吃进去的油,同样需要分解。负责分解过程的就是肠道中的脂肪酶,把脂肪分解成非常小的物质。
第一重阻断
?第一重阻断就是抑制脂肪酶的作用,阻止脂肪被分解,使得小肠没法吸收脂肪。
?研究表明,有两种物质可以起到这种抑制作用。分别是黄酮类化合物和生物碱。它们可以有效起到抑制脂肪酶的作用。
?荷叶里含有荷叶黄酮与荷叶碱,这两种物质联合在一起,双管齐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脂肪酶,减少人体对脂肪的分解吸收。
荷叶的食用方法:
荷叶汁:每次用50克荷叶打成汁,饭钱10分钟服用即可。
荷叶茶:每次取10克干荷叶,用热水冲泡3~4分钟,饭前饮用即可。
第二重阻断
?第二重阻断就是要阻止已经被分解的那部分脂肪被吸收。为此我们需要一种元素:钙。研究发现,如果在食物中添加钙,当它进入体内后,就会和吃进去的脂肪组合成皂质物质,让小肠无法吸收。
?如果每天能够摄入毫克的钙,那么就可以中和4~5克的体内脂肪,一年下来就有克脂肪随着大便排出。
?芥蓝,是含钙量最高的蔬菜,每克含有毫克的钙质。
芥蓝的食用方法:
芥蓝刺身:先把芥蓝用水焯一下,放入冰箱冷藏一段时间,之后取出来切成片。
注意:
1??成年人每人每天应摄入~0毫克钙。
2??在食用含钙食物时,千万不要喝碳酸饮料。碳酸饮料中的碳酸会和钙产生反应形成碳酸钙。
悄悄跟你说,我有补钙小妙招!
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end
本文章并非原创,其内容来源于《我是大医生》,图片来源于网络,其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经编者收集整理后与大家一同分享学习,重在传播生活健康知识,如您认为某些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编者联系,我们核实后将立即改正!本公众平台致力于为您的生活和健康提供指引讯息,根据“防患于未然”原则,所有言行并不替代医生之诊断和临床治疗,如您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以免耽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