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患病危害 > 和身材焦虑说再见
和身材焦虑说再见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htt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生活各处都弥漫着女性对身材的焦虑感。各类减肥食谱、代餐、健身课程班、瘦身攻略等等。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全民都高高举起减肥的旗帜,而近乎于疯狂的减肥运动也滋生了从中非法谋取利益的商贩,他们向被减肥冲昏头脑的女孩们兜售没有任何医疗保障的减肥药物,很多女孩的生命因此戛然而止。还有因为减肥方式不得当引起的饮食障碍,比如神经性厌食和暴食症。我曾经也经历过因为节食而引起的轻度的暴食症,最后当我选择坦然接受自己的状态时,那片乌云才慢慢离我远去。这篇文章并是故意站在瘦的对立面,只是因为我看到了自己还有所有在减肥里饱受折磨的女孩,有些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友人们聊天时,总是不可避免的聊到,在成长路上因为“胖”带给自己的困扰和自卑感,但其实每个女孩明明都闪耀着特有的光芒。所以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想去探讨,我们是否可以在多元化审美之下和更加包容的环境里自由生长,我们的每一个追求和决定不再受任何条条框框所裹挟,你可以选择消瘦,选择健美,选择丰腴,你可以选择以任何形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01女性对于外在形象极度容易缺乏安全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亚健康。关于身材焦虑,普遍存在的一个思维闭环:胖等于懒、丑,懒、丑等同于低自我价值,而自我价值是人得以被爱和被认可的筹码,不满足上诉条件的人,自然就被排除在了被爱名单之外。在这种认知之下,胖与自我价值之间硬生生的建立起了关系,人最终得出了“胖就是原罪”的结论。同时,与之而来的自我厌弃感又会加剧因为身材焦虑带来的精神负担,这无疑是一个死循环。寻求自我价值与被爱是人的本能,但以上的思维模式是很难满足人对于被爱的渴求。首先,从定义上来说“胖”就被扭曲了。其二,美丑不是纯理性的,它没有一个公式化的定论,它会随着人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而流动。再者,自我价值是人的综合体现,我们并不应该以偏概全对人进行评判。我们不妨仔细看看每个思维环节里存在的漏洞,然后将我们从桎梏中慢慢解放出来。
02从医学的角度,过度肥胖的确会引起相关的疾病,有损人体健康。例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中风、某些癌症、睡眠呼吸暂停、骨关节炎、脂肪肝、孕期高血糖和高血压(NatinalInstituteDiabetesandDigestiveandKidneyDiseases)。所以为了维护健康而做适当的身材管理是有必要的。但大多数身材焦虑并不是由医学肥胖引起的。这里可以参考香港医生防疫中心医生署()提供的体重指标表BMI(图1)。所以衡量体重是否健康的标准是BMI,并非是大家苦苦追求的畸形体重值。有多少女性的BMI是在健康范围,甚至远低于健康标准值,却依旧在“减肥”的泥潭里痛苦挣扎,每日死死地盯着体重计上的数值,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
(图片:香港医生防疫中心医生署)
既然“肥胖”在医学上有着非常明确的专业划分,这些信息也可以通过网络轻易的获取到,但大家似乎还是习惯性的遵循着荒谬的审美标准。可能因为我们很少会主动思考一个观点产生的出处和动机,以及信息的可靠性。所以当面对外界的强势输出,又缺乏自主思考能力时,我们就会先盲目的选择接受。未来当我们再被一个观点所束缚时,或许可以试着先对它提出质疑,然后进行下一步的思考和了解,搞清楚对个人而言,它是否有参考的价值和意义。能依照的医学标准合理看待自己的身体,这已经从源头上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
03另外一方面,在民间盛行的“好女不过百”,让女性群体深受其害。这句俗语在生活里不断地向我们发起攻击。同时,我们也不知不觉将它植入了自己的大脑深处,做出自虐行为。除了“好女不过百”这类不着边际的话,我们也常常能从社会中感受到对女性并不友善的凝视和审判,这令我们无处可逃。
比如,学生时代,班级里身材饱满的同学,总是会莫名受到排挤,被充满嘲讽意味的绰号呼来唤去。又比如前不久,大润发某服装店张贴的女性尺码表,公开将“烂”等这样的恶性字眼赤裸的指向大码女性(图二)。很多大号女孩在服装店因为身材,或多或少都遭受过店员另类的眼神和言语的讽刺。还有,当大码女孩尝试用化妆品、短裙、短裤打扮自己时,总是会受到旁人的侧目和在背后的闲言碎语。甚至亲近的家人朋友甚至会直接劝言“你不该穿裙子和化妆,你腿太粗,腰太多赘肉,这样打扮自己并不好看。”
(图片:中国新闻周刊)
周围似乎都在强化单一的审美,这并不是在把责任全权推给他人,因为我们都深受固化思维的毒害,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尽可能多的人从原有的思维模式里跳脱出来,或许我们才可以看到身材自由的曙光。用一个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审美标准,粗暴的将人判定归类,无疑是需要去警惕的。人的复杂性是毋庸置疑的,就像我们有着不同的肤色,种族,性格,爱好等等。身材作为人外在的表象,它自然也拥有人本有的复杂性。同样,美是多元化的。推崇何为美是随着时代,以及不同领域的主张而发生变化的。譬如,唐朝以“肥”为美,清朝以“裹足小脚”为美。但现如今,这些标准早已被抛弃在历史的长河里。如此看来,“美”没有一个定论,它源于人的定义,而任何人都可以做那个定义者。关于“懒”和“自律”,繁重的日常工作、学习、家庭让普通人无暇顾及其他,他们的精力早已被生活透支,所以谁都没有资格用“懒”去任意指责一个人的身材,以什么样的方式去生活完全是个人的选择。综上,“胖”并不等同于“丑”,也不等同于“懒”。在健康指标内的任何体重,都应该被接纳(图三)。
(图片:微博
NLGSL)04为了找到更有效对治身材焦虑的方法,除了从定义上去推翻旧有逻辑,为何大环境整体会默认以瘦为美也是值得琢磨的,这也是从观点产生的动机来进行分析。对此,网友kkalixxxx提供了她的思考角度。
“白秀幼的审美风行是士大夫遗留审美的下沉。过去以白为美,因为白代表不做农活、不晒太阳。而秀、幼、瘦、纤细指向柔弱,正是儒家文化对女性的要求。
一如李渔在《闲情偶记-声容部》写到“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再如鲁迅评唐寅:“唐伯虎画的细腰纤手的美人,是他一类人们的欲得之物。”这种上层的病态审美是因为上层社会由男性把持权力和资源,通过弱化、物化、奴化女性来使男性扮演强者的角色,最终完成男性主导、女性依附的社会规范。而民间审美的弯弯绕绕少的多,更倾向于“好生养”“能干活”的女性,进而催生出丰饶活力的审美。到今天互联网的普及一日千里地拉近了现代士大夫与平民的距离,电影院在下沉,网红店在下沉,审美也在下沉,满屏纤细瘦弱的女明星、女网红进一步加速身材焦虑,越来越多人被裹挟进这场畸形审美的群魔乱舞中。女孩们,如果我说你“健壮”“强壮”“壮”,你会会觉得我在夸奖你吗——事实上这本来是个好词,甚至对于男性仍然是个褒义词。普通人有普通身材,这是非常正常、常见、没问题的,考试都没要求人人全优呢,焦虑身材没有纤瘦/健美如模特真的没必要。”
05这一系列不成文的标准得以流行,就算新兴观念已然萌芽,也很难撼动它的根基,因为它遍布在生活的四处,且有大环境为它兜底,个人或者零散的力量在社会的洪流面前显得是如此的无力。如今我已然有意识的把自己从那种思维中解决解救出来,但因为常年被固有思想熏染,我还是会稍不留神去追求那种刻板的审美,实在是“路漫漫其修远”。但为了彻底告别身材焦虑,我们依旧需要努力尝试从隐形的牢笼里挣脱出来。最重要的是改变自我对胖瘦美丑的认知,其次也希望外界能停止对于女性过度的凝视。望我们都能重新获得自在与健康。
END参考文献:
CentreforHealthProtection,BodyMassIndexChart,viewed28thNove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