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患病危害 > 美式心理疾病全球化读像我们一样疯狂

美式心理疾病全球化读像我们一样疯狂



北京中科白瘕风医院是正规 http://pf.39.net/bdfyy/bdfzd

主讲人:周震洋

同西方主流心理学的主张背道而驰,甚至谈不上体面的学术格局,非虚构著作《像我们一样疯狂》(CrazyLikeUS)依旧还是闯入了心理学界的疆域。

全书通过观照四种心理疾病在四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特殊“地貌”,进而揭露美国经验主导下的传统心理学解释是如何影响各个地方的人们关于疯狂和自我的文化信念,上演了一场出具穿透力的文化阵地战。

当然,这远非心理学记者伊森·沃特斯(EthanWatters)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会同一帮文化人类学家和跨文化精神学者的整装待发。

像谁一样疯狂?

书名《像我们一样疯狂》中的“us”(我们)一作“US”(美国),作者认为,全世界的人正在以美国人一样的方式受苦。

一方面,美国传统心理学范式自发明以来已然成为一种规范性力量。在经历笛卡尔的灵肉分离观、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无意识双重概念等一代又一代哲学家和理论家的加工铸就后,这种“实证主义”传统完成了对整个人类灵魂的祛魅与整饰,藉由可以通过经验研究全部把握的现代性心灵将心理学带入科学的应许之地。

另一方面,这股力量乘着全球化的东风席卷其他国家和地区。从美国精神医学协会的母体到其出版的《心理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以下简称DSM),西方主流精神病理学正在迅速成为全球通用标准,任何其他文化中所谓的心理异常都必须依照这套模板进行分类、诊断和预后等,而无须顾及各处的文化殊异。

如何变得一样?

径直走入每一个独立的篇章,无论是厌食症在中国香港的兴盛、抑郁症在日本市场的营销抑或桑给巴尔的精神分裂症、斯里兰卡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浪潮,这些从主流文化中被精心挑选出来的心理疾病虽然形态各异,却无一不在依照同样一套令人信服的文化叙事逻辑,直至将各个地方不同文化里所有五光十色的疯狂概念全部驱逐。

在20世纪90年代各种力量汇集之下的香港,美式厌食症得以钻进年轻女性的无意识层面;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之所以能在斯里兰卡占领一席之地,恰恰是因为它抓住了饱经战乱和自然灾害的人民;无独有偶,葛兰素史克版本的抑郁症正好是在漫长而痛苦的经济衰退时期成功收服了整个日本……

当社会经历变革和动荡之时,新的关于疯狂的念头最容易在这里找到肥沃的土壤。人们在潜意识中习惯用其时代所能理解的语言讲述情绪痛苦,尽管此时此地的疯狂和彼时彼地的疯狂看起来毫无相似之处。

书中引用了作家爱德华·肖特在《精神病学史》中曾提出关于“症状池”的说法:任何历史时刻的人类,如果要表达他们心理上的苦难,都只有有限的一些症状“可供选择”,他把这个状况称为“症状池”。躯体形式的神经性厌食症就是例证。

早先人们就有疯狂的体验,例如维多利亚时期的癔症就是一种典型的精神失常,具体表现为腹痛、呕吐、喉咙阻塞等,而这些症状原本才是导致饮食失调行为的元凶。然而在当时厌食症的相关病症尚未进入到“症状池”,于是癔症便成为了一种通用的时代病。

20世纪初期现代心理学重新为精神疾病正名,此时的癔症便不再具有传递内在痛苦的效力,之前被赋予的意义也因此被大大消解,大部分癔症的症状逐渐漂移出症状池,之前隐而未现的厌食症得以取而代之重新在症状池内诱惑着新一代的人们尤其是女性。

时至今日,“症状池”也在面临着更新换代,早先由躯体不适所致的非典型厌食症症状失去了文化突出性,不再具有传达个人内心不适的能力,相反对肥胖的恐惧成为愈发显著的症候,而这正越来越贴近DSM所描述的标准样式,它改变了整个社会对于疾病的理解,或者说直接改变了经验本身。

悲伤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气质,要想将其纳入心理治疗的范畴还需对特定文化力量的深度理解。以日本为例,根深蒂固的悲伤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强烈的悲伤被认为是自然的甚至觉悟的状态。由此,套用这样一种文化传统,将抑郁症定义为具有高度秩序感、对自身严格要求的卓越品质,用来描述为投身于现代化前沿工作的人,甚至作为这些人和别人区分开来的标识,这样一种贴近精英和知识分子疾病的描述恰好契合了在日本特别受人尊敬的为人风格即认真、勤奋、细心且对他人福祉和整个社会有着深切的关心。

这种风格与被推崇的日本民族特性相联系,影响着日本精神医学界的思想和大众观念,帮助了抑郁症在日本得到广泛的接受和理想崇拜。同样地,在另一边有着独特的斯瓦西里文化的桑给巴尔,传统心理疾病解释剥除了当地的本土信念,嫁接出一种扭曲的文化体验。

谁让我们一样?

各地心理地貌渐趋扁平化,人们按照同样一套现成的情感和行为脚本表达内在的情绪冲突和心理苦难,殊不知这套在权力结构下的科学话语体系既是在治愈疾病也是在制造疾病,或者说是在制造一个个更加脆弱的“现代自我”。

象征着权威和科学的精神科医师、临床心理师们,恰恰沦为了全球化市场机器的仆人。在年遭遇大海啸过后的斯里兰卡,那些操着职业执照的心理医生在灾后疯狂涌入斯里兰卡,展开了史上规模浩大的国际心理干预行动,在言语不通的情况下硬生生地把一套标榜为科学的知识乘机灌输给当地人,而后再用这种知识去塑造自己的服务对象,勇敢地践行他们所相信的科学知识。

在心理学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此消彼长中,以科学叙事作为主导的话语权获得了更为广泛和更为稳固的建制化权力,个人及心灵被操作成凝视对象,接受药物治疗、行为矫正或认知行为治疗,在将群体生活所面对的社会问题统统个人化之后,却遭遇了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中的节节败退。

随着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趋势愈演愈烈,帕罗西汀(Paxil,赛乐特)这种抗抑郁药物在日本的超大市场推广活动,解释了背后制药公司和利益集团推销心理疾病的真正动因。

有关的心理疾病统统被弱化成“心理感冒”类似的比喻以此降低大众的接受门槛,并且通过广告营销使其尽可能传达出含糊不清的含义,因为这样就可以套在大部分人身上,让大部分身体不适都和它沾上边。当然治疗也非常方便,广告中宣称美国人吃抗抑郁药和其他文化的人民吃感冒药一样。过了一段时间,这种病不再流行了,那么有相关情绪体验的人也就不愿意选择这种症状,转而寻求更新的、更时髦的疾病。

在厌食症之后,与之存在着微妙关系的暴食症可能将会成为下一个10年流行的心理疾病,同样地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简称PTSD)成为人们在各国校园枪击事件、自然灾害、恐怖袭击来临时条件反射所能想到的日常用语和大众常识之后,另一种名为创伤后怨恨障碍(简称PTED)似乎也大有发展前途,它可以被用来描述一切对无生命危险但极其负面的事情经历后的反映,比如工作场合的冲突、失业、失去社会地位等等,症状表现为怨恨、不公正感、无助感。凡此种种,与心理方面有关的知识和产品正不断得以生产并供应全球消费,在沐浴含情脉脉的心理关怀下我们也在接受着资本主义的分而治之。

当然除此以外,这样一种心理疾病的生产性实践还需经过媒体、专家、病人代言团体及声援团联盟等层层加码,方可成为社会通用语言,颠覆甚至重新定义长久以来的文化信念。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普罗大众都参与其中。到头来,症状其实都是客观存在的,而真正古怪的其实反倒变成了我们自己对于疯狂的假设和头脑中的自我。

结语

在整个现代化进程中,科学和技术攻城略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普适性的扩张,当然心理学也并不例外。整本书呼应了此书系有关英美批判心理学与社会治疗方面的路数,通过对于被边缘化的心理学批判研究的实录及各地的民族志研究,反省向来由严格科学自诩的主流心理学是如何僭越自身界限达成对各地文化的殖民进而接管我们的日常生活的。

回头审视一下我们全球化的心灵,好像确实如此,当我们越来越倾向于用诸如拖延症、起床困难症、选择困难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等等病理化一种日常情绪痛苦的时候,心理学已然成为了我们看待自身和外界的中介。而一个愈加善于接纳心理疾病的环境,就会是它们愈发容易广泛滋生的环境。

当然,整本书确实也充满着某些悖论。在结构上,作者选取的四个案例全部集中在亚非国家地区,似乎并不能涵盖美国以外的其他世界,且在反对美国化的同时却满是夹杂着美国至上的预设;在逻辑上,作者控诉全球化的后果消灭了文化多样性,并且憧憬着一起回到文化多元化的源头,然而所谓的多元化恰恰是全球化的结果,所有多元文化产生和被征服的假象,或许只是知识在全球扩张下的“副产品”而已。

编辑:刘懿锌、汤艳梅

审核:宗益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hbwh/17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