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患病危害 > 中医号脉的奥妙你知多少
中医号脉的奥妙你知多少
至真堂医馆慢病调理未病养生您的健康管家
在公元前五世纪,我国就已经出现了脉诊,并一直沿用至今,充分证明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科学性。现代脉象研究证实,脉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脏的功能、血管的机能、血液的质和量。这三方面决定了脉象出现某些形态的改变,即脉动应指的形象,也即脉象。脉象首先可显示这三方面因素的病变,其次可据其推断其他的病变。显然,脉象是有其客观存在因素的。
心脏是形成脉象的动力器官,所以脉象首先可反映心脏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脏供血不好、心功能低下等可通过脉象有所反映。如当冠心病形成的时候,心脏可有停跳现象,这时通过脉象就可发现脉搏停跳。
血管的舒缩运动,反映了血液流动的质、量与速度等信息。血管本身的病变,如动脉硬化等也可反映在脉象上。
结脉的脉象特征是脉搏缓慢、时有停跳且没有规律。而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甲亢性心脏病等疾病可出现脉搏停跳。
弦脉的脉象特征是血管紧张度增高,脉体端直、长。弦脉反映出高血压病,血液流动阻力增高、血管壁硬化。
濡脉的脉象特征是脉象细、位置表浅、无力,即浮细无力。当人体患有胃肠性感冒(不想吃饭、恶心、呕吐、拉肚子等,摄入不足)、急性胃肠炎,呕吐时,体液减少,气血不足,反映在脉象上就可出现濡脉的特征。
影响因素多难于准确把握人体大致有28种脉象,每一种脉象都是对人体机能的反映,都有所对应的病症范围。脉象是一种生物信息传递现象,是从外部测量到的关于循环系统的一个信号。其不足之处是,不精确,缺乏量化,如号脉可发现高血压,但测不出血压值,若说号出高压mmhg是不科学的。任何一个生物体,除了发送内源性信息,还发送外源性的信息。决定脉象的内源性因素主要是前面提到的三方面的因素。决定脉象的外源性因素有地理、气候等。
天冷了,血管收缩变细了,血流会减慢;天热了,血管舒张变宽了,血流会加快,脉象就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哪怕是外界环境微不足道的变化,在脉象上都可能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如果在生理的调节范围内,是正常的脉象;超过生理范围,就是病态的脉象。有了干扰,脉象有时就不准确可靠。在这时,经验显得尤其重要,诊脉技艺高超、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可以较准确地发现病变,而一般的中医大夫就可能诊断不清,甚至诊断失误。
寸口诊法精巧还需四诊合参诊脉有寸口诊法、人迎寸口诊法、张仲景三部诊法等,现在常用的是寸口诊法。诊脉部位是手腕内侧,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旁,桡动脉搏动处。高骨对应的桡动脉搏动部位是关部,关之前为寸部,关之后为尺部。寸关尺的称呼,最早见于《内经》,寸口诊法发展于《难经》。寸、关、尺分别对应不同的脏腑,在左手,寸对应心,关对应肝,尺对应肾(肾水)。在右手,寸对应肺,关对应脾,尺对应肾(命门)。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两大思想观念。中医看病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从整体上来诊治疾病,单用一种诊断方法的思想是不可取的。人体的信息不仅仅表现在脉象上,有的还反映在肤表、声音、嗅味上等。仅凭脉象是单一的、不全面的,容易产生误差。四诊各有各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不能以脉诊取代其他的诊法,而应四诊合参,进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主病: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主病:寒证。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重按空虚。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
洪脉:脉大而有力,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主病:热盛。内热盛脉道扩张,脉形宽大,因热盛邪灼,气盛血涌,使脉有大起大落。
细脉:脉按之细小如线,起落明显。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又主湿病。阴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或湿邪阻压脉道,脉细小。
弦脉:端直而长,挺然指下,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气机不利,肝失疏泄,脉道拘急而显弦脉。病则气乱或痰饮内停,致使气机输转不利,出现弦脉。
中医专家介绍傅春华
职称: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专家简介: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中国第二届中西医结合贡献奖》获得者。毕业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成都中医学院,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工作四十年。曾师从国医大师刘敏如先生、郭子光先生,著名老中医宋鹭冰先生、卓启墀先生、陈潮祖先生,主攻中医妇科。
擅长治疗:妇科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子宫腺肌病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多囊卵巢综合症,带下病、盆腔炎、阴痒,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乳腺小叶增生等妇科病症,临床效果显著,并对儿科、内科的多发病,常见病有良好治疗效果。对孕前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方面颇有研究。
坐诊时间:每周四下午
杨文
名老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内科专家
年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原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因成绩优秀留校至今。杨教授长期从事教学和临床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善于钻研和总结,具有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诊治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和心脑血管疾病,咳嗽、发热、哮喘、胸痹、胃痛、胃溃疡、呕吐、腹泻、失眠多梦、高血压等疾病
周三晚上、星期天上午
陈钢
职称: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专家简介: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先后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和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专业特长:内科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的中医药诊治。擅治病种:咳嗽、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病、肺间质纤维化、慢性咽炎;失眠;心脏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病;尿路结石;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性关节炎;急性肠炎、慢性腹泻。
坐诊时间:每周六上午
王宗勤
职称:副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专家简介:医学博士,成医院消化科专家
擅长治疗:脾胃、肝胆病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腹泻、便秘、腹痛、胆囊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口腔溃疡、口臭、口味异常、营养不良等。
坐诊时间:每周四上午
张俊
职称:副主任医师名老中医
专家介绍:中医妇、儿科专家,出生中医世家,从事中医内、妇、儿科临床医疗40多年。擅长中医妇科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多囊卵巢综合症、经前期综合征、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带下过多、带下过少、妊娠呕吐、流产、胎萎不长、产后腹痛、产后发热、产后恶露不绝、产后缺乳、乳痛、乳腺纤维增生症、围绝经期综合征、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卵巢肿瘤、不孕症、性功能失常疾病、性传播疾病、面部黄褐斑、肥胖;儿科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哮喘、风疹、疳积、厌食、遗尿、紫斑、水痘、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等疾病的治疗。
坐诊时间:周一至周五
魏焦禄
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专家坐诊时间:周一至周五
专家介绍:亚健康调理专家,其研发电排针获国家专利,尤其擅长治疗中风后遗症、肥胖症。擅长病种:慢性疲劳综合征、失眠多梦、睡眠紊乱、食欲不振、脘腹不适、便溏便秘、性功能减、中医祛斑、祛痘;肥胖、产后恢复、单纯性肥胖,小儿厌食、泄泻、便秘,感冒、咳嗽,哮喘,脑瘫,小儿多动症及小儿肌性斜颈等治疗。
主攻学科:针灸推拿研究方向:中风后遗症医疗成果:研发电排针获国家专利。
岳光明
职称:中医师、中医内儿科专家
专家简介:出生于医学世家,从事中医内、儿科临床诊疗30余年。
擅长病种:小儿感冒、发热、腹泻、消化不良、积食、支气管炎、哮喘、小儿湿疹、水痘、风疹等常见病的诊治;内科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对带状疱疹有独特的经验。
坐诊时间:周一至周六
陈永泰
职称:主治医师、疼痛科专家
专家简介:陈氏中医第六代传人,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工作十四年,采用非常规方法治疗疑难杂症。(其祖父陈海州50年代曾就职于国家卫生部医政司从事传统医学学术研究)
擅长病种:采用“通经疗法”治疗跟痛症(跟骨骨刺)、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源性头晕、颈源性失眠、面瘫、痛风等颈肩腰腿痛疾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蛇缠腰),局限性银屑病,手术疤痕,肥厚性瘢痕疙瘩,顽固性皮肤瘙痒,慢性湿疹等皮肤病。
坐诊时间:周一至周六
白癜风哪儿治得好白癜风怎么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