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病因 > 陶鈞阁课堂

陶鈞阁课堂



一、概述

1、概念:

厌食又称恶食,给它下一个定义就是,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病证。

概念解读

在这个概念中有以下4点需要说明:

(1)较长时期:应连续两个月以上(日本)。(儿科学教材倾向两周以上)

(2)见食不贪:这里有主食与副食的问题,倘若1天到晚吃零食,只是吃主食时不贪,不能算厌食。

(3)厌食症是一个独立的病证,并非指其它急、慢性疾病出现的食欲不振的症状。

(4)厌食症是行为障碍,问题出在摄食行为的欲望异常,而并非单指胃肠疾患。

厌食症解读

厌食症确立必须符合下列标准:

①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②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正常儿童。

③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④除外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因此厌食症一般病程较长,多在2个月以上,而不是短期;

以不思进食,厌恶摄食为主症,食量明显少于同年龄正常小儿,可伴消化功能紊乱症状、脾胃气虚症状或脾胃阴虚症状等;

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不是指其他疾病中出现的厌食症状

厌食症状解读

厌食症状作为常见的主诉,在许多疾病病程中都可以出现。

全身性疾病可以影响食欲,如细菌、病毒和其他类型感染是食欲减退最常见的原因,其次是胃肠道疾病如肠梗阻或狭窄、长期便秘、消化道变态反应、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肠炎等,代谢及内分泌疾病如急慢性肝病、肾衰竭、佝偻病等也可以导致厌食症状

药物也可以影响食欲,抗生素如红霉素、氯霉素、磺胺类药物可导致厌食,几乎所有抗生素长期应用都会引起肠道菌群紊乱,造成腹胀、恶心与厌食。其他如抗组胺类、洋地黄、抗代谢药、吗啡、氨茶碱、麻黄素等也可引起厌食。维生素A或生素D中毒也表现有厌食。

以上原因导致的厌食都有相应的病史、伴随症状、阳性的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因此遇到厌食病人,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和伴随症状,作好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第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之后,才可作出厌食症的诊断。

病名与主证认识

“厌食症”病名,自五版《中医儿科学》正式确定后,开始使用。

厌食,指无主动进食的欲望,厌恶进食。古代文献对本病的专门记载不多,有关论述散见于脾胃及脾胃病等有关章节。古代文献中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与本病相同。

不思食:《小儿药证直诀·胃气不和》,即不想进食。

不嗜食:《幼幼新书·乳食不下》,即不喜进食,食欲极差。

(1)、《灵枢·脉度篇》奠定了厌食病理生理理论基础。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也”,说明脾胃调和,是知饥纳谷,食而知味的必要条件。

(2)、《小儿药证直诀》开调脾助运治厌食先河。

《小儿药证直诀·虚羸》说:“脾胃不和,不能食欲”。

《小儿药证直诀·胃气不和》以益黄散为治疗不思食的主方,从而开创了运脾治厌食的方法。

明清时期,理论认识及临床治疗更趋全面。

(3)病因方面

明代《赤水玄珠·不能食》:“由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之气未复;或痰客中焦,以致不思食,非心下痞满而恶食”。在饮食自倍,损伤脾胃之外,提出脾胃素虚,病后脾气未复,痰湿阻滞中焦,皆可成为不思食的病因。同时指出了“厌食”与胃肠积滞恶食的重要区别在于是否有心下痞满。

(4)病理方面

《幼科发挥·脾经兼证》指出:“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之本病也”。明确不嗜食为脾脏本脏病变,一般不涉及它脏。

(5)治疗方面

明代《奇效良方》中载有运脾散,人参、白术、藿香、肉豆蔻、丁香、缩仁、神曲、甘草,用橘皮汤调服。对脾虚失运者颇为适宜。

清代《类证治裁·脾胃论治》:“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认为胃阴不足之厌食,宜清补而不宜腻补。

2、发病情况

(1)发病季节:本病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夏秋暑湿当令,脾阳易受困遏,可使厌食症状加重。

(2)发病地区:城乡儿童均可发生,而以城市中发病率为高。

(3)发病年龄:各年龄皆可发病,尤其多见于1~6岁儿童,学龄儿童患病者明显减少。

(4)预后:本病一般预后良好。长期不愈者可导致营养不良。

概念如何用?辨病与辨证!

(1)厌食的疾病类属:脾系行为疾病---相宜的辨证辨病方法的选择?

(2)临床主证:不思进食,厌恶摄食---抓主证、辨主证。

(3)预后转归:本病一般预后良好。长期不愈者可导致营养不良疳证---判断转归。

二、病因病机

病因解读

厌食病因较多,如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等。

目前临床大多数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厌食发生的主要病因,例如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过食高营养的滋补食物,添加辅食不当,零食、水果、饮料等杂食乱投等等。

汪受传总结了厌食专科门诊患儿例的发病病因。在可以追寻出病因的例中,饮食不节,喂养不当者例,占50.7%;先天不足,后天失调者37例,占16.4%;多病久病,损伤脾胃者62例,占27.6%;暑湿熏蒸,脾阳失展者10例,占4.4%;环境变化,思虑伤脾者2例,占0.89%。表明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厌食最重要的病机。

秦维娜发现厌食的各种病因在不同年龄段患儿中所占比例也不相同。例以喂养方式不当为病因的患儿中,1—3岁占比例最大,为例,占65.48%;例以偏食、多吃冷食及高脂肪、高热量食物为病因的患儿中,4~6岁患儿最多见,为例,占47.5%;以心理因素为病因的患儿中,7—14岁患儿中占相当大的比例,为77例,占77%。

1、饮食不节,喂养不当

(1)小儿饮食不知自理,脾胃功能本身就比较薄弱,如果喂养不当,片面强调高营养,盲目进食肥甘厚味,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承受能力。

(2)恣其所好,过食生冷

(3)乱给杂食、零食

(4)偏食、挑食、饥饱无度

(5)缺乏喂养知识,婴儿期未按期添加辅食,饮食过于单调,或断乳时,食品品种骤增,脾胃不能适应。

以上五种情况均能损伤脾胃,造成厌食。

2、禀赋不足,脾胃虚弱

(1)小儿素体禀赋不足,脾胃虚弱导致脾失健运,胃不受纳出现厌食

(2)大病久病之后,损伤脾胃

3、情志因素,影响脾胃

小儿情志病较少,但如果平素娇纵溺爱,或由环境变迁以及训斥打骂,强令进食也可导致情志偏亢,肝郁失疏、横逆犯胃,或忧思伤脾,从而影响脾胃,而成厌食。

4、另外“热盛偏亢,气机阻滞”

“暑湿熏蒸,脾阳失展”等因素也不应忽视。

“痰湿滋生”

病机解读

1、脾运失健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一味嗜食肥甘厚味,或湿困脾土,或病后脾气未复,皆致运化失健,不能发挥受纳、转输的功能。

这类患儿一般病情不重,病程不长,生化虽然不足,但未发展至全身虚羸的程度,主要以脾阳失于舒展,运化功能失常为主。

临床表现虚象不明显,若强迫进食、多食之后,则易出现脾胃升降乖异、泛恶、呕吐、脘胀等证。

2、脾胃气虚

厌食日久,或久病耗伤,或先天不足,脾胃元气受损,运化失职,也可形成厌食。脾胃气虚者,虚象已比较明显,腐熟转输无力,故见饮食不化;生化之源不足,常常出现全身体虚气弱现象。

3、胃阴不足

胃阴指胃之清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如素体阴分不足,或热病伤耗阴津,或过食香燥食物,胃津受灼,皆致胃阴不足,失于濡润,不能行其受纳腐熟之职,从而导致厌食。

病因病机如何用?辨病与辨证!

厌食症主要病因:

(1)喂养不当,婴儿期添加辅食和断乳不当。

①不定时:婴儿早期应采取按需哺乳方式

②不定量:误以大人期望值为准

③不定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之比约为10%~15%:25~30%:50~60%

(2)他病伤脾

(3)先天不足

(4)情志失调

病位——主要在脾胃

病机——脾胃运化失健

三、临床诊断

1.诊断依据

1.1主要症状

1.1.1发病以1~6岁城市儿童多见

1.1.2病程较长,一般连续两个月以上

1.1.3以不思进食,厌恶摄食为主证,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小儿。

1.1.4是一个独立疾病,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1.1.5面色少华,形体略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1.2病史

有喂养不当史,如进食无定质定量、按时添加,过食生冷、肥甘之物,伤食、零食、挑食等。

1.3理化检查:部分小儿血清锌低下。

1.4除外其他外感和内伤慢性疾病,如泄泻、疳证、肝炎、肺痨等,以及由于药物反应而产生的厌食症状

2.鉴别诊断

2.1厌食与苦夏

2.2厌食与积滞

厌食与积滞的鉴别与联系

积滞是指乳食停积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而形成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等症状。积滞的不思乳食由乳食停积产生,故常伴腹部胀满、嗳气酸腐等食积表现;

厌食患儿不思进食,进食量少,但一般无食积表现,只是偶尔多食后或强迫进食后,才会有脘腹饱胀表现。

厌食和积滞,都可以由饮食不节、喂养不当导致,二者病变都在脾胃,都可以发生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常的病理变化。但厌食以脾失健运为病机关键,积滞以食滞胃肠为基本病机,因此,厌食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原则,积滞治疗以消食行滞为原则。

神经性厌食

年首创,亦称神经性食欲不振,以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显著的体重减轻为特征。

中国少年神经性厌食诊断

(1)年龄10岁以上

(2)多因精神刺激或学习、工作压力过大而发本病

(3)体重减轻20%以上或同年龄身高标准体重减轻15%以上

(4)伴有严重的营养不良及低代谢表现

(5)排除器质性疾病及精神疾病引起的厌食、消瘦

(6)少数患者以身材保持苗条为美,唯恐长胖而刻意出现控制饮食,而宁愿挨饿消瘦者,仅占13%

(7)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是一种精神内分泌疾病。

四、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2.治疗法则

3.证治分类

1.辨证要点以脏腑辨证为纲

1.1厌食一般症状不多,辨证时首先要与其它疾病所出现的食欲不振症状相区别。

1.2有无明显气虚、阴虚表现,没有者首先考虑脾运失健证。

仅见食欲不振,其他症状不明显者,为脾胃不和证;伴见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者,为脾胃气虚证;伴口干、舌红苔少,食少饮多,大便偏干者,为胃阴不足证。

1.3除全身表现外,舌象是辨别病机的参考依据

1.3.1舌质如常,苔薄白/白腻者,多属脾运失健证

1.3.2舌质淡,胖嫩,苔薄白者,多属脾胃气虚证

1.3.3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者,多属脾胃阴虚证

辨主证

食欲异常:

(1)脾胃不和:欲亢,欲食但胃纳不行。

(2)脾胃气虚:欲降低,不思饮食。

(3)脾胃阴虚:欲乱,食少饮多。

2.治疗原则: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治则。以调脾和胃,恢复转运之机为目标。宜以轻清之剂解脾气之困,拨清灵脏气以恢复转运之机,使脾胃调和、脾运复建,则胃纳自开。

据病机而调整脾胃的燥湿,使脾运胃纳。

运脾——湿困脾阳——温运水湿——苦温燥湿

代表药物——苍术

代表方剂——平胃散

健脾——脾胃气虚——益胃健脾

代表方剂---四君子汤

代表方剂---参苓白术散

醒脾——湿困/气虚,脾气呆滞,气滞不畅——芳化之品——藿香、白蔻为代表药物

3.证治分类

3.1、脾失健运

证候:面色少华,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形体偏瘦,精神状况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薄白/厚腻,脉尚有力。

3.1脾失健运

证候分析:

(1)本病以脾胃不和,运化失健,升降失司的功能改变为主,脾胃气虚的征象不显,故虽有较长时期食欲不振,但全身症状表现轻微。

(2)不思纳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脾气通于口,勉强进食后难以腐熟、转输,胃失和降则见恶心、呕吐;脾失转输则食停中脘脘腹作胀。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脾运失职,气血生化之源不充

(4)精神状况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病变在脾,未涉它脏。

有的患儿大便偏干,次数减少,系进食过少之故,一般不造成便秘。

(5)舌苔薄白/厚腻——脾阳不展,水湿、水谷难化之证。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加减(《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

方解:“凡欲补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张隐庵《本草崇原》)

白术、苍术二者均有健脾之功,白术偏于补气渗湿,苍术偏于助运燥湿。可以根据情况选用/合用。

厚朴、陈皮——运脾理气

藿香——醒脾和胃

3.2脾胃阴虚

证候:口干多饮,不贪进食,舌苔多见光剥,亦有舌红少津者,舌质偏红,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多干结,甚至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脉细数。

证候分析:“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阴虚,失于柔润,故见脾胃化运失能,伴失濡润之象。

(1)口干多饮,舌质偏红,舌苔光剥或尖红少津——胃阴不足,津不上承。

(2)不喜进食——胃失柔润,受化失职

(3)大便干结——肠道失润,津伤燥结

(4)皮肤干燥,缺乏润泽——胃不游溢精气,脾气无由散精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

此证脾胃阴虚,宜于润养,但不应过于滋腻,取养胃不碍脾之意,宜取酸甘化阴法。清而不滋,养胃生津。

方解:

乌梅、白芍、生甘草——酸甘化阴

石斛、北沙参、玉竹——养胃生津

淮山药——补脾益阴

3.3脾胃气虚

证候:精神较差,面色萎黄,形体偏瘦弱,除厌食、拒食外,若进食稍多或进较难消化食物,则大便夹有残渣,或大便不成形,容易出汗,舌质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证候分析:本证多见于素体脾虚,或厌食迁延不愈,仅无生化之源,脾虚征象明显。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加减(《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砂仁

方解:

人参、茯苓、白术——益气健脾

茯苓——健脾利湿

砂仁、陈皮——理气助运

3.4肝脾不和

证候:厌恶进食,嗳气频繁,胸胁痞满,性情急躁,面色少华,神疲肢倦,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厌恶进食,食少嗳气+神疲肢倦,胸胁痞满,性情急躁。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助运

方药:逍遥散加减

方解:

柴胡、苏梗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山楂、神曲、麦芽和胃助运。

加减

夜寐不安者,加莲子心、栀子清心除烦;

烦躁不安者,加连翘、钩藤清肝解热;

口苦泛酸者,加黄连、吴茱萸清肝泻火;

嗳气呃逆者,加旋复花、代赭石降逆止呕。

五、其他疗法

1.中药成药

(1)小儿香橘丸每服1丸,1日2-3次。用于脾运失健证。

(2)小儿健脾丸每服1丸,1日2次。用于脾胃气虚证。

2.推拿疗法

3.针灸疗法

六、预防调护

1.预防

(1)饮食起居按时、有度。

(2)对病后胃气刚刚恢复者,要逐渐增加饮食,切勿暴饮暴食而致脾胃复伤。

(3)注意精神调护,培养良好的性格,教育孩子要循循善诱环境要逐步适应,防止惊恐恼怒损伤。

2.调护

(1)“乳贵有时,食贵有节”

(2)“胃以喜为补”

(3)注意生活起居,加强精神调护,保持良好情绪食欲。

学习资源

1.《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







































北京最好白癜风专治医院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by/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