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饮食调养 > 焦虑症的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心理疗法
焦虑症的病因病机分析及其中医心理疗法
作者简介:宁式颖,哈尔滨顺畅心理咨询专家,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中医心理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焦虑症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情绪障碍,且往往成为诱发其他类型情绪障碍和心理障碍的一个主要来源。焦虑症(Anxiety)指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睡眠质量较差,注意力不易集中,时时会出现对恐惧的预期、紧张和坐立不安,以及不安定的、刻板的运动等,但上述种种病症并非由实际威胁所引起,而是一种病症表现紧张程度与现实事件很不相符的情绪状态①。年,克莱恩(Klein)把焦虑性神经症分为两种,即广泛性焦虑症(慢性)和惊恐障碍(急性)两种。二者并无截然的分界线,且有很多交叉的情况。目前我国采用此种分法②。广泛性焦虑症在临床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较为常见。
轻度焦虑是人体对于应激事件的正常反应,是一种有益的保护性反应。正如德国精神病学家葛撒托(Gebsattel)曾说的那样:“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可见,焦虑对人并非总是产生负面影响,在一定层面上来讲,焦虑有助于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对文化的认同并推动人格的发展。然而,真正的焦虑症则是一个人在一些不足以威胁人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呈现出的严重焦虑不安、胆战心惊等一系列症状。年全国12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我国焦虑症的患病率为1.48‰。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于年4月至年2月在北京、成都、广州和上海四个城市的12医院进行了一项题名为《中国城市非精神科病人抑郁、焦虑及抑郁合并焦虑症状患病率研究》的调查,结果表明:医院就诊病人中抑郁/焦虑症的诊断率和治疗率都很低。医院的病人中有近1/4的人有抑郁/焦虑症状,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人被确诊为抑郁/焦虑症患者,可是医生对此病的诊断率却很低,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焦虑症往往被诊断为神经衰弱,因而焦虑症患者正确诊断率和治疗率仅为0%到5.7%。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焦虑症的发病正呈上升趋势。
1焦虑症的成因
引起焦虑症的原因有很多,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遗传因素
家族史调查结果表明,焦虑症患者的近亲患病率为15%,高于一般居民的患病率5%;双生子的研究发现,单卵双生焦虑症的同病率(5%)高于双卵双生的同病率(2.5%)。近期的研究表明,这种遗传倾向主要见于惊恐障碍,而在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中并不明显。可见,惊恐障碍与广泛性焦虑具有不同的遗传病因学背景。
1.2生物学因素
有研究表明,广泛性焦虑症与大脑中主管专心、注意、焦虑、抑郁和攻击的被称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有关③。从生物学意义上讲,抑郁症状与焦虑并存并非罕见。一项全国研究发现,在一生中患过广泛性焦虑症的人中,有62%在某些时候还会患抑郁症。另外,有些心理学家认为焦虑过度也与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有关,这些疾病或障碍往往成为焦虑症的诱发因素。
1.3个性因素
患有焦虑症的个体,大都具有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情绪不稳、缺乏韧性、追求完美、自尊心较强、自卑感较重、个人评估水平较低有关。在自尊心方面,与正常的焦虑产生于个体预感到客观上有威胁自尊的危险不同,引起焦虑情绪的对象往往不是某种客观情境,而是已经受到伤害的自尊心本身,他们主观上有夸大自己的失败、忧虑、紧张和恐惧的倾向。在个人评估水平方面,美国的拉扎勒斯提出两级评估说:第一级评估是个体对环境事件是否对自己构成威胁的评估,第二级评估是对个体是否有知识、能力及其它支持条件等资源来应付环境事件的评估,第二级评估对焦虑症的产生至关重要④。
1.4心理学研究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是个体对未认识到的危险的一种反应,这种危险有时具有象征意义,往往是对过去童年、少年期或成年期未曾解决的冲突的重现和激发。行为主义理论则认为,焦虑是恐惧某些环境刺激而形成的条件反射⑤。
1.5社会心理因素
当个体长期面临威胁、挫折、冲突、经济问题、孤独、交通阻塞、信息量过大,或者遭遇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父母离异、失恋等),很容易诱发焦虑症。此外,睡眠剥夺、营养不足、噪音、强光或弱光、高温和低温等,均可成为焦虑症的诱发因素⑥。
2焦虑症的中医心理疗法
据美国精神卫生研究院的资料,焦虑症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疾病,经过恰当的引导和调适,90%的人的病情会好转或康复。笔者在对焦虑症患者进行的大量案例治疗的实践中,建立了对焦虑症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指导其进行及时、有效的针对性的调适和治疗,效果颇佳。
笔者采取开设中医心理学课程、心理学科普讲座、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治疗门诊等形式,对有焦虑心理的易发人群或已发人群广泛进行心理健康干预,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恰当选用或者综合运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
对于焦虑程度较高以至于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采用单纯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短期效果较不明显的个体,可指导患者运用药物治疗。目前,医院治疗焦虑症多采用抗焦虑药。但是,抗焦虑药物有很多副作用,比如嗜睡、抑郁,长期服用损害某些内脏器官并使患者对药物成瘾从而放弃对自身认知和行为的改变,当停止服药后,会觉得情境是不可控制的,于是又会变得焦虑。
相比较而言,中医药在改善和祛除焦虑症方面独具疗效。从中医角度而言,焦虑症多属郁症、惊悸、怔忡、脏躁等范畴。其发生与精神因素有关,多为情志所伤,肝失疏泄条达,气机失调;或思虑过度,伤心耗神所致,与心肝脾三脏关系密切。病初为气分郁结或化火挟痰,心失所养而成,多属实证;病久则由气及血,引起心肝俱亏,阴虚火旺,火郁伤神,心失所养,多属虚证。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可针对病机,消除症状。
总之,对于焦虑症如果处理得当、按照疗程系统进行调整和治疗,预后一般较好。但如果患者存在特殊人格缺陷或有持续生活刺激,病程多迁延不愈。此外,焦虑症治愈后的保健也十分重要。如果患者有严重的焦虑情绪和明显的人格障碍,一定要到专业的心理治疗机构定期治疗和调节。笔者的长期临床实践经验证明,中医心理治疗,在焦虑症的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方面,效果显著而持久。
(本文是宁式颖博士主持的黑龙江教育厅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身心健康自我维护技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为:)
文为宁式颖原创作品。分享仅限于大家参考学习,欢迎分享给朋友。请勿作商业使用。如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顺畅心理
推荐
针对多种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疑病症、贪食症、厌食症、癔病、自闭症、孤独症、癔症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青少年儿童心理困扰、婚恋情感家庭与性心理困扰、人际关系心理困扰、人格障碍、失眠、神经性口吃、幻觉、妄想等,提供专业心理咨询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