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症状 > 肠道菌群与行为医学

肠道菌群与行为医学



白癜风怎样能治疗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肠道菌群与行为医学

肠道不仅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为大量的肠道微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成人肠道内的微生物数量高达10^14,接近人体体细胞数量的10倍;其总质量高达1.2kg,相当于人体肝脏的质量;他们含有的基因数目更是达到人体自身的倍以上,且具有很多人体自身不具备的代谢功能。正如诺贝尔获奖者JoshuaLederberg所形容的一样,人体与人体共生微生物共同构成了超级生物体(superorganism)。如此庞大、复杂的微生态系统与我们身体的免疫、营养、代谢等诸多生理功能密切相关,仿佛是身体的秘密基地,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条不紊地运作,当这座基地出现问题时,我们机体也会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同时,肠道菌群作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会受到我们饮食、睡眠、情绪等行为的影响。总之,肠道菌群作为我们身体系统的一部分,和我们的健康密不可分。

早在年,就有学者发现了大肠杆菌及其消化作用,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肠道微生物的探索逐步深入,十九世纪90年代,人们逐渐意识到肠道菌群这个“被忽略的人体器官”对于宿主肠道乃至整个机体健康的维持十分重要。截至目前,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仍是热点研究领域,更多的奥秘等待着被揭开。

诺贝尔奖获得者JoshuaLederberg

01

什么是肠道菌群

研究微生物的科学家,给了一个通俗易懂的定义——肠道菌群就是生存在人的肠道里的大量细菌构成的集体。这个我们肚子里的“王国”与我们的婴儿时期一点一点地建立。建立过程大致分为发育、过度和稳定三个阶段,约在1~3周岁时形成类似于成人的肠道菌群,此后便伴随我们的一生。

这么庞大的肠道菌群“帝国”又是怎样构成的呢。目前研究表明,不同宿主体内的肠道菌群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有学者以此将其分为“核心菌群”和“可变菌群”。共生菌群是体现“共性”的一类菌群,主要有拟杆菌、梭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其数量占到了肠道菌群的99%以上。其中更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我们常喝的乳酸菌饮品等就是为了补充这类肠道杆菌。他们长期和人类共处,辅助消化多种食物,并保护我们的肠道。独具“个性”的菌群主要为一些致病菌,当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共生菌群被破坏时,或致病菌被误食进入肠道时,就会兴风作浪,引起腹泻、食物中毒甚至癌症等多种肠道疾病。

了解肠道菌群的运作机制及其调理方法,是保护肠道健康的关键。

乳酸菌饮品

02

饮食与肠道菌群

我们可以想象,饮食与肠道菌群是直接接触的,那么饮食必然与肠道菌群的生态有着诸多联系。比如发酵产品中存在的活菌就能根据菌群的性质对宿主的消化等生理功能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不同的饮食习惯也会对肠道菌群有不同的影响。

其中,菌群的相对丰度是调控体重、多糖和纤维素在体内消化吸收的重要因素。有研究发现,在膳食干预期间菌群的相对丰度与菌群的稳定性和多样性有很大的关系。低相对丰度和高相对丰度个体对同一饮食有不同的响应。另外,肥胖型人群一般具有低相对丰度的肠道菌群,而纤瘦型人群肠道菌群的相对丰度较高。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低相对丰度菌群通常与变形杆菌门中的耐氧菌群和拟杆菌门有关,而高相对丰度菌群则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和疣微菌门有关。而不同菌种导致的结果就是消化能力,代谢能力等的差异。

肠道微生物群对饮食干预反应的大小在临床上也有一定表现:如在肥胖型人群中,菌群相对丰度高的个体对炎症的反应明显高于菌群相对丰度低的个体;菌群可以在低卡路里饮食中干预体重的变化;肠道中含有大量已知能有效分解糖的菌群可以让儿童患者疼痛得到了更大的缓解。这都表现出肠道中的菌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或者患病期间,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对人体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另外,抗生素、疾病、感染也会影响饮食对肠道菌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上所述,相同的饮食对不同的宿主和不同的微生物群有不同的影响。因此,未来营养领域的挑战之一是将营养个性化,综合考虑肠道微生物群、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提出适应个人情况的饮食建议。

肠道菌群

营养个性化

03

睡眠与肠道菌群

NO

3

肠道作为人体消化吸收养分的主要场所,其行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消化分解产生的各种物质都在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态,所以肠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睡眠障碍与胃肠道疾病可相互影响。睡眠障碍是由于人体的昼夜节律与睡眠-觉醒周期失调所致的一类睡眠疾病,主要包括失眠、嗜睡等,其机制可能主要与脑肠轴有关。脑肠轴(HPA)是联系脑与肠的重要中介,肠道菌群可调节肠道内分泌细胞的分泌功能,通过分泌相关激素对HPA轴进行刺激,从而增加觉醒,导致入睡困难,深度睡眠减少。

睡眠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点,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也具有昼夜节律。睡眠障碍也能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昼夜节律,破坏肠道微生物稳态,使菌群失调,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的丰富程度,尤其是有害菌的数量会明显增加而益生菌的繁殖则会受到抑制,这一改变反过来进一步加重了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因此,要想调节睡眠,首先得调节我们的饮食结构。在短期内采用“高脂肪、高蛋白质、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模式可促进深度睡眠,,但有较多的夜间觉醒次数,睡眠质量降低。摄入易使血糖升高的食物更有利于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同样的食物,固体食物比液体食物促眠效果更好,且在睡前1~4小时摄入更佳。这些实验都只是短期内有比较明显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这会对我们身体其他部分产生何种影响仍不清楚,因此我们在调节饮食结构时还是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饮食。但采取高纤维、低脂肪的饮食、增加益生菌的摄入和摄入特定的食物如:牛奶、鱼、粗粮、水果、蔬菜等对我们的睡眠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脑肠轴图谱

04

肠道菌群和心理健康

随着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研究的深入,无论是动物实验还是临床上的对比研究,都表明肠道菌群和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联系。近年来,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儿童多动症、精神分裂症等心理精神疾病也越来越常见。随着对这些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肠道菌群在各种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病理机制逐渐被揭示,很多心理疾病或多或少都与肠道菌群有一定的关系。

说到心理性疾病,大家最先想到的也许是抑郁症了吧。临床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者相比,抑郁症患者肠道菌群存在明显的微生态失衡,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下降。而肠道菌群的紊乱又会影响某些物质如色氨酸的代谢,会激活外周免疫,引起炎症反应,影响某些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抑郁症的发生。研究也表明,伴胃肠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抑郁、焦虑症状更重,生活质量、身体状态更差。

抑郁症患者

除了抑郁症,在神经性厌食症、老年痴呆等一些神经性疾病的研究中也发现,很多患者的肠道菌群与正常对照者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对肠道菌群代谢及其产物作用机制的一些研究已表明,其代谢活动及代谢产物与神经系统有复杂的互相作用。

05

结语

肠道微生物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复杂且密切的联系,既影响着食物消化、营养吸收,又调控着我们的正常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我们的行为习惯也影响着肠道菌群的微生态。科学界对肠道菌群的研究热度仍未衰减,但人体肠道与菌群间具体的相互作用机制仍需深度挖掘、探索。我们坚信,在研究技术的迅猛发展下,肠道菌群的研究一定会越来越深入,并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翟齐啸,田丰伟,王刚,陈卫.肠道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34(15):-.

[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你所不知道的肠道菌群.

[3]杨若言,张帆,靳镓熙,韩学阳,吴利利,吴阿莉,彭威风.饮食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32(09):-.[1]独家能,刘聪,郝旭亮,等.生理性失眠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14(29):43-46.

[4]WANGYH,KUANGZ,YUXF,etal.Theintestinalmicrobiotaregulatesbody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zz/1743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