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症状 > 彩虹心辅愿自伤不再是唯一的方式
彩虹心辅愿自伤不再是唯一的方式
白癜风手术多少钱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902/6500413.html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识别与干预
青春靓丽的面容,干净整洁的着装,带着忧伤的情绪,静静地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当情绪到来的时候,拿着美工刀划过自己的皮肤,看着血慢慢的流出来,我的情绪也慢慢的平静下来了。她说的那么的轻描淡写,我听的却惊心动魄。很难想象这些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孩子,正在或明或暗的地方一次次地伤害自己的身体:割伤、烫伤、有意碰撞、吞下异物或有毒物质……不以死亡为目的,只是伤害自己的身体。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是严重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广、终身发病率高、心理疾病风险高、未来自杀风险高的特点。非自杀性自伤产生的原因多样,有生物、环境、行为、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因素。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要做好家、校、医三者的联防,及早发现及早防护。“非自杀性自伤”(NSSI)即个体在无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反复、故意、直接伤害自己身体且不被社会所允许的行为。近年来,这种行为在我国呈不断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非自杀性自伤的检出率为39.9%,且“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已经广泛存在于中学生、大学生中间,甚至成为这个社会的公共卫生问题。今天,我们要来讲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
在我们的心理咨询门诊,遇到越来越多伤害自己身体的孩子来求助,他们在自己身体上留下斑驳而血腥的伤口,令人心疼却又沉重。什么是非自伤性自伤?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出现非自杀性自伤?面对非自杀性自伤,家长和孩子可以做些什么?今天我就以上问题与大家做一些分享。
一、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故意地伤害自己的身体但不以死亡为目的行为,如故意咬伤自己、用利器切割皮肤、烫烙皮肤等。大量研究表明青少年是非自杀性自伤的高发人群。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与一系列的精神疾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严重影响青少年的社会功能,并显著增加自杀的发生。
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约为14%~56%(WaalsLetal,)。它在我国也并不少见,年的一项Meta分析显示自伤在中国学生男性中发生率为20.6%,女性中发生率为21.9%,这正严重威胁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Langet.al,)。这些自伤的孩子很可能同时面临着其他精神健康问题,例如心境障碍、进食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药物滥用等。另外,虽然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动机不是自杀,但纵向研究发现,自伤当事人的自杀风险远高于常人的自杀风险。
二、哪些因素可能会导致
青少年出现非自杀性自伤?
主要有个体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三个方面。
1、个体因素
(1)人格:有研究表明,非自杀性自伤者具有较高的神经性及开放性,较低的宜人性及尽责性。早期具有抑郁、自卑、攻击、冲动等性格特征的青少年更易发生非自杀性自伤。
(2)情绪因素:非自杀性自伤者面临负性事件缺乏适应性的情绪调节策略。与非自杀性自伤相关的情绪变量主要有:高情绪强度、情绪表达不能、情绪调节困难。
2、环境因素
(1)家庭、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童年期性虐待和躯体虐待、童年期忽视和成年期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有着显著的相关。
(2)父母教养方式:正确的家庭教养方式使个体形成成熟的人格,在面对生活挫折或其他负性事件时能够以正性方式应对;而在极端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中成长的个体不能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负性情绪无法应对时会采取极端的方式(如自伤)来回避。
(3)不良生活事件:不良生活事件是非自杀性自伤的一种应激源,事件数目的多少与非自杀性自伤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在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4)同伴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认知、情绪、人格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甚至会超过父母。不良的同伴关系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3、神经生物学因素
与自伤有关的神经生物学因素有内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羟色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其中对内源性阿片肽的研究较多。
三、如何帮助有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孩子?
当你发现孩子有自伤行为时,可能会因此感觉到诧异和心疼,或感受到被攻击后的愤怒、恐惧与羞耻,甚至感受到恨其不争和厌恶等,首先请先觉察和处理自己的相关情绪,再尝试着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自伤和自杀一样,都是强烈的情感表达,是孩子求助的一种表现,觉察和处理这些情绪是沟通和帮助的第一步。如果他们让你知道或看见,证明他们信任你,需要你的帮助和理解,而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然后请带着这一丝感动去理解他们,放下你内心的评判,试着好奇他们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在用自伤表达什么?为什么他们会置于不得不用自伤来解决问题的处境?
尝试和孩子一起谈论和面对这些,鼓励谈论这些是一件重要的事,不要催促或打断他们,支持他们的表达,当孩子们那些复杂的感受能越来越多的用语言表达,也许就不需要总是借助于那么激烈的行为了。
家人的支持在这个时候是很重要的,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关系可能通过与之相关的自尊、自我效能感的降低和认知重评的丧失而导致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相反,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可以作为一种保护机制和早期干预的手段。对有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风险的学生进行早期干预,重点是与朋友和家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四、写给孩子们:
1、黑暗挣扎,但是必有阳光
如果你就是那个会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孩子,那么先抱抱你,辛苦你在黑暗中努力挣扎了这么久。也许在很多时候,你觉得只有自伤才能够帮助你活下去或获得一些东西,也许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被逼得别无选择,因为过往你用这个方式让自己的难受情绪瞬间下降,也避免了空虚感等,但是除了自伤之外一定还有一丝空隙可以去尝试不同的方式,并由此带来一些新的体验。可能这很难,答案也未知,但值得我们去尝试看看。
2、寻找替代方式
可以尝试问自己看看,在情绪还没有到达痛苦的高点时,有没有其他安抚自己的方式?比如听听歌、打打拳、闻闻香味、抱抱玩偶、洗个热水澡、和朋友聊一聊?握一块冰块在手里、用红笔在身上划线等这类方式来代替自我伤害行为。在感觉到人际疏离带来的情绪感受时,尝试给亲近的人写一封信、拨打热线电话、找身边其他亲近的小伙伴聊一聊。试试看,在你预感到情绪将要到达高点却又还没有到达时,用别的策略试试看,即使只会有一点帮助,那也是新的生活。3、求助专业人员
当一个人难以支撑的时候,你还可以寻求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和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去和专业人士聊聊,也许他们会更加理解你的感受,也更能陪伴你一起走出这个无望的漩涡,再一起一点点努力走回到生活轨道上。请记住,你永远都有求助的权利。
请记住,自伤不是唯一的方式。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是指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直接、故意伤害自己身体的一系列不被社会所接纳的行为。常见的自伤行为包括:刀割、针刺、烧灼、撞击、抓挠等,其中最常见的方式是刀割(如用小刀划伤手臂)。
该行为通常在青春期开始,可贯穿各个年龄段。调查发现有14%-17%的青少年及4%的成年人有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到年估计有万-万的青少年可能会出现该行为。因此,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值得引起更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