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症状 > 神经性贪食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贪食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贪食(bulimianervosa,bulimia,拉丁文,意思为极度饥饿)又译为心因性暴食症或神经性贪食症,一般简称为暴食症,是一种饮食疾病与心理疾病。神经性暴食症的症状是持续性的快速过度进食,且无法自我控制。这种心理疾病通常发生在体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年轻女性,与神经性厌食症有关联,最早描述于年。神经性贪食症为周期发作不可控制的多食,可出现于神经性厌食中,但并非必然伴有此症状。此症状群包含两大主要成分,其一是不可抗拒的强迫自己多食,其二是自己设法进行呕吐以避免体重增加,有时则是滥用泻药。本症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的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为防止暴食对体重的影响患者采用各种措施,如呕吐、导泻、增加活动量等,致使体重反低于正常范围。据国外报道,该症女性患病率约为1%~3%。男性患病率大约为女性的1/10。世界各地患病率相似。该症常在青少年后期或成年早期起病,可持续数年。多为慢性或周期性病程。长程预后情况尚不明确。神经性贪食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与神经性厌食症有重叠。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该障碍病因尚不明确,目前多倾向于从生物学角度寻找病因,心理社会因素也起一定作用。
1.生物学因素虽然已有研究报道该障碍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22%,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9%;其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比例高于普通人群,但该障碍与遗传的关系尚不明确。血清素-肾上腺素能失衡学说认为,神经性贪食患者突触后5-羟色胺受体敏感性降低,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紊乱而产生发作性的暴食和其他行为症状。
2.社会心理因素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一些特殊职业的要求,妇女追求完美以适应职业竞争的需要,患者个性中的问题,如:缺乏自信、控制力差等带来的压抑食欲既可产生厌食,也可呈反转相,表现为发作性暴食,或者说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
(二)临床表现
发作性暴食的神经性贪食的主要特征。暴食发作时,食欲大增,吃得又多又快,甚至一次吃进常人食量的数倍,喜食高热量的松软甜食,如蛋糕、巧克力等。此时虽明知暴食不对,但无法控制自己。患者不愿让他人知道,总是暗自暴食,而在公众场合尽量克制。暴食的起源是用以缓解因进食冲动所致的内心紧张,但暴食后感到悔恨内疚、担忧,有的甚至为此而产生自杀观念和行为。发作频率不等,多数为一周内发作数次。为了抵消暴食引起的体重增加,患者常常有多种手段增加排泄,减少吸收或过度运动。发作间期,食欲多数正常,仅少数食欲下降。此类患者体重常常波动很大,可低于或高于正常,也可能较肥胖。
神经性贪食是一种危险行为模式,如伴随有诱吐则更危险,可出现包括皮肤到神经内分泌调节在内的躯体各器官系统损害。最常见、首发的并发症为龋齿和胃肠道出血,可伴有唾液腺肥大、食管炎、胃炎、咽炎、皮肤瘀点等,随着病程的进展,代谢紊乱逐渐明显,出现脱水后电解质紊乱,如代谢性碱中毒、低氯血症、低钾血症。低钾是较为严重的一种,可引起软弱无力、心律失常及肾功能损害。偶见手足搐搦和癫痫发作。与神经性厌食不同之处是本症患者的体重常在正常范围之内,仅有不到半数的女性患者有月经异常。
(三)诊断
1.持续存在进食的先占观念,对食物有种不可抗拒的欲望;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患者在短时间内吃进大量食物。
2.有补偿性的减肥行为,如自我催吐,泻药通便,间断性禁食,使用食物抑制剂,甲状腺素抑制剂,利尿药,或过度运动。有糖尿病的人会选择忽略他们的胰岛素治疗。
3.精神病理包括对肥胖的病态恐惧,患者努力达到或维持低于医师认可的他最适宜的体重。以往某些时候可有过神经性厌食的诊断。暴食和代偿性体重减轻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以上。除癫痫、精神分裂症等继发性的贪食现象外。
(四)治疗
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厌食有许多共同点,有争议认为这两个疾病是一个连续谱。因此,治疗的目标同时针对节食障碍症状(如体重减轻,暴食)和其他心理社会问题,开始阶段的目标是恢复正常的进食方式,以纠正进食行为长期紊乱可能引起营养不良的任何生理和心理后果。接下来的目标是解决可能与障碍发生相关的心理、社会、家庭和行为问题。
1.心理治疗最多采用的是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或阳性强化法,制定与控制厌恶刺激(如被约束、电针刺激等)或奖励方法(精神或药物奖励、与家人来往、自由活动等),视患者临床症状变化程度逐级治疗。因为神经性厌食和贪食共有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对控制体重和体形的过度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专家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