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在你情绪变化的时候,你的胃肠也在悄悄发生
在你情绪变化的时候,你的胃肠也在悄悄发生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激烈的情志变化和情绪波动,最易伤及心、肝、脾三脏,而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主要表现在胃肠功能的改变,如发生痛、痞、吐、泻、噎、噫等病证,所以有人把胃肠称为情绪的“镜子”。
《灵枢·举痛论》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言:“若五脏内动。汩以七情,则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胃脘当心而痛……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
现代研究表明,精神心理与胃肠活动关系密切,社会竞争、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等都可能引起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柯美云教授提出:“胃肠是人类最大的情绪器官,心理障碍很容易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不良的心理刺激不仅影响胃肠运动功能,还影响消化腺的分泌。精神乐观、情绪稳定可使消化器官活动旺盛,从而促进食欲,有益健康。相反,不良的心理刺激可导致某些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或致使已患疾病的病情恶化。
有学者对精神紧张或情绪负荷下的各种内脏活动,特别是消化道的变化做过系统的观察,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中,胃液的分泌、黏膜的血管舒缩和胃壁的运动均有所不同。在愤怒、恐惧、敌意、焦虑、反抗的情绪状态时,胃黏膜出现充血,胃酸分泌增加,食欲明显下降,甚至出现点状出血或糜烂;在严重灾害、恐怖、悲哀、失望情绪之下,胃的全部功能降低,甚至运动和分泌停止;在抑郁寡欢、灰心丧气和激烈体育比赛时肠蠕动抑制而出现大便秘结。然而当消除了不良的精神因素,情绪处于愉快、自信、乐观等积极状态时,胃肠功能则协调,糜烂、溃疡可以愈合。
又有研究表明,情绪改变可使胃黏膜发红、胃液分泌和胃窦收缩;催眠使酸排量减少和胃肌松弛;遇到工作困难时可有食管痉挛;震惊时可即时诱发其直肠、乙状结肠收缩及黏膜充血。这些都表明心理和精神因素对胃肠道的影响是十分明显和广泛的。
依据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可将胃肠道疾病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胃肠道神经症,如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嗳气、功能性腹泻、习惯性便秘、弥漫性食管痉挛、功能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胃肠胀气症等,患者多有一定的人格基础和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各种胃肠道症状,但无器质性改变的证据,或主诉的严重程度与客观检查结果相距甚远,仔细询问多兼有焦虑或抑郁等情绪症状。第二类是心身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食管-贲门失弛缓症、胃十二指肠溃疡、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这类疾病是在一定的人格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心理因素作用而导致器质性的改变。第三类疾病为胃肠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道肿瘤等,虽然与心理因素的关系并不直接,但心理因素也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临床观察表明,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的人易患消化性溃疡。有报道精神刺激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占全部病人的5.4%~20.5%,经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的职业人群,如司机、医生等容易患溃疡病。高玉德通过对例慢性胃炎与情志关系的探讨,发现其病因多为情志失调造成,约占64.73%,且胃炎症状反复发作者亦多由情志刺激引起。胃食管反流病人中有25%~50%有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报告该病的中医辨证分型,肝胃不和型占71.4%,肝郁脾虚型占28.6%。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与精神情志关系更这密切,病人伴有焦虑、恐惧,甚至神经质、癔症、妄想对抗等精神异常是其他疾病的3倍,精神状态改变可诱发IBS症状,65%IBS病人精神症状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前;半数IBS病人首发病前遭遇应急事件,超半数病人因应激事件而加重。
本文摘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好书推荐本书全面总结了何晓晖教授的脾胃病学术思想,详细介绍了何晓晖他其治疗唇口病、食管病、胃病、肠病及肝胆病的临床经验。
全书以中医理论为主导,以临证心得为主题,以提高疗效为主线,以临床病案为主体,理论与实践结合,继承与发扬并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及临床参考意义,对读者提高脾胃病诊治水平颇有裨益。
本书创立胃质学说、肠质学说,发挥《内经》“脾营学说”和“胃主五窍”理论;创建“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位一体的脾胃病治疗新模式和“脾胃病治疗衡法”;效法经方,汲取时方,融入新识,创制系列脾胃病治疗新方。
作者简介
何晓晖,男,江西东乡人,年5月生。江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生导师。年抚州卫校毕业,年上海中医学院毕业,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下同)结业。从事中医工作47年。
长期坚持中医临床,精于内妇儿科疾病治疗,擅长治疗脾胃病,尤其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道反流病、溃疡性结肠炎、胃肠肿瘤等难治病的经验丰富,誉满江西内外。
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首批江西省名中医,首批江西省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江西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先后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中医先进个人、江西省卫生科技先进工作者、抚州市拔尖人才、抚州市科技标兵等称号,享受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主编著作和全国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篇。参加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获奖3项;获发明专利3项。
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把书带回家。
END
版权声明
本文选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作者:何晓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觉得不错请点赞!
大家都在看↓
成分不明的活血药——桃仁,偏偏临床疗效好的很!
到底怎样学习《伤寒论》,才能提高效果?
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中医出版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