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微研究青少年不同进食障碍类型家庭治疗
微研究青少年不同进食障碍类型家庭治疗
白癜风会不会传染 http://pf.39.net/bdfyy/zjdy/151107/4722919.html
阳
光
心
理
研
究
所
青少年不同进食障碍类型
家庭治疗效果分析
三种主要进食障碍的区别
进食障碍是一种表现为进食行为异常的慢性精神疾患,它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和不典型进食障碍症等。
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症的区别:神经性厌食症患者严格控制食物摄取,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则失去对进食的控制,以至于以拒食、导吐来补偿。神经性贪食症与神经性厌食症相比,发病年龄略晚,患病率更高。神经症贪食症患者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相比,体重偏重。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体重基本都在正常体重范围内,甚至有些患者还稍有些超重。但是神经性厌食症有“优先诊断
权”。
暴食症诊断标准首次出现在DSM-IV-TR附录中,是为了鼓励讨论和研究很多病患展现了暴食和痛苦但并没有显示出神经性贪食症的全部症状的这种现象。暴食症,其特点之一是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一次可进大量食物,且不分时间地点,也不在乎食物本身,只要能吃就会往嘴里塞,一直到撑得难受为止。
暴食症与神经性贪食症的区别:暴食症不会采取不恰当补偿措施以防止体重增加,如呕吐、使用导泄剂、过度运动等。同时暴食症还有其他特点,如进食速度比平时快得多、一直吃到感觉不舒服为止、当生理上觉得不饿时也会进食大量食物、因为吃得多,觉得难堪而单独进食、暴食之后,会厌恶自己,表现出抑郁、内疚和明显的悲痛。(吕振勇,郑盼盼,ToddJackson,)
神经性厌食症家庭治疗效果
神经性厌食症的家庭病因研究主要集中在:患者家庭功能、家庭进餐模式、家庭关系、家庭文化等方面。
例如结构派家庭治疗师Minuchin提出的“心身障碍家庭”模式,他提出神经性厌食症发病与三个因素有关:1.家庭模式纠结、过度保护、僵化、回避冲突及缺乏冲突解决等四种互动特征;2.患者对避免家庭冲突起着重要作用;3.患者本身具有生理易感性。
米兰小组的家庭治疗师提出神经性厌食症的阶段起因理论。厌食症状被整合到功能失调的家庭结构当中,家庭围绕症状发展了复杂的互动模式,反过来巩固和维持了症状。治疗目标是阻断阶段发展,迫使家庭交互模式发生改变。(史靖宇,赵旭东,缪绍疆,)
神经性厌食症的家庭治疗效果实证研究比较多,Minuchin等人()曾对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作了第一宗较大样本的研究,对53例患者进行2年7个月的随访后有86%康复。Eisler()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对40例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分别进行了联合家庭治疗(ConjointFamilyTherapy)和分隔式家庭治疗(SeparatedFamilyTherapy),5年随访结果表明,家庭干预对青少年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疗效好,两种方法疗效相当,有近2/3的患者体重在正常范围,无需住院。
伴随长期的疗效研究证明,各大协会指南也推荐对神经性厌食症使用家庭干预。例如美国精神病协会指南说:获取家庭的支持,提供适当的家庭咨询和治疗。
神经性贪食症家庭治疗效果
神经性贪食症,认知行为治疗被认为是好的选择,而偶尔采用的家庭治疗方法,往往是神经性厌食症家庭治疗的调整方法。
与神经性厌食症家庭相比,神经性贪食症家庭更有敌对性和缺乏情感和支持,而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家庭则更多的是矛盾的情感,一方面无限关爱,另一方面又忽视孩子的需求。(Strober,)许多研究发现进食障碍家庭功能和对照组相比有更多问题。如神经性厌食症家庭更倾向于制定高标准、独立性更差、亲密度更高、情感卷入和行为控制更为消极;而神经性贪食症家庭冲突更多、亲密度更低、情感支持更少、表达更差、更加专制、问题解决功能更差。(曹思聪,缪绍疆,童俊,)
家庭治疗很少被检验疗效,仍处于初期阶段。一项收纳8名被试的小型研究,采用类似治疗厌食症的家庭治疗方法:聚焦在改变贪食行为和改变家庭结构,并且避免父母体验过多的负罪感,结果贪食行为显著减少(Dodgeetal,)。LeGrange等人():将以家庭为基础的治疗(family-basedtreatment)与个人支持性心理治疗相比较(supportivepsychotherapy),结果显示以家庭为基础的治疗,暴食和补偿行为缓解效果更好。
以家庭为基础的治疗(FBT)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通常包括2-3个月的每周会议,目的是通过饮食和餐后监督来打断人们的贪食行为和限制性饮食以及其他任何病态的体重控制行为。第二阶段,当青少年不再从事无序的行为时,由两周的治疗疗程组成,在这种疗程中,父母开始将进食的控制权交还给患者。最后,治疗的第三阶段包括每月的会议,重点是通过探索发展性问题帮助家庭和患者。以家庭为基础的治疗虽然对家庭资源配置有要求,但也有研究证实单亲家庭和双亲家庭相比,在使用该方法时,一样有效果。(Doyleetal,)
但与其他疗效比较,家庭治疗效果并没有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使用家庭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自我指导手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认知行为治疗效果更好一些。(Schmidtetal,)
有学者指出,很多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并不愿意把家庭纳入治疗,原因可能是因为相比较神经性厌食症患者,贪食症患者年龄偏大,很多都离开了家庭;且对于自身贪食行为怀有内疚感,不愿意父母知道;认为贪食行为是自己的事情,不想失去对自己的控制;他们希望和父母分离。同时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家庭相较正常家庭或其他进食障碍患者家庭,家庭功能更加失调:较低的家庭功能、较少的家庭养育和同情心、更少的母性关怀和温暖、与母亲之间更少的交流、更多父母冲突、更少的父母关怀和爱、更多的父母拒绝。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童年环境的性、身体、情感虐待和父母忽视也很常见。所以纳入家庭成员进行治疗,也较难以实现。(Perkinsetal,)
暴食症家庭治疗效果
暴食症诊断出现的时间较短,而且患者后来很容易发展成为神经性贪食症。常见的干预治疗方法有: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BehaviorTherapy)和人际心理疗法(InterpersonalPsychotherapy)。
当父母采用不恰当的喂养方式或自身具有进食问题时,子女往往也会表现出较多的进食问题。(吕振勇,郑盼盼,)Mason()发现高强度的父母工具性喂养方式可以增强负性情绪和暴食之间的关系。当遇到实际问题产生负面情绪时,子女就很可能采用暴食的方式来应对问题。工具性喂养方式指的是,父母通过食物奖励、惩罚孩子的行为。父母严格限制饮食、父母对孩子体重的批评,童年期被父母认为是超重的,都与青少年晚期或成年早期的暴食有关。儿童的依恋类型也被强调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控制饮食和自尊之间的联系。(Reilly,)
青少年进食障碍中,父母仍旧是主要推动力,父母的陪伴和监督会减少子女的暴食行为。
Murdoch等人(年)发现,在以家庭为基础的肥胖治疗6个月后,暴食行为和对食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