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首都医科医院儿科专家王应
首都医科医院儿科专家王应
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2074.html
投稿、爆料
王应麟出诊地点:首都医科医院特需门诊擅长领域:p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皮肤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小儿过敏性疾病、小儿哮喘、发热等职业经历:56年从医经验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从事中医儿科、科研、教学工作36年。临床工作中集多年临床经验和祖传儿科独特经验,在治疗小儿消化、呼吸系统疾病有较高的疗效。长期开展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专台门诊,同时开展小儿皮肤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小儿过敏性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擅长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皮肤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小儿过敏性疾病、小儿哮喘、发热等。现任北京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北京老医药卫生工作者学会理事。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小儿肝炎、小儿多动症、小儿皮肤病、小儿癫痫、小儿遗尿、小儿过敏性疾病、小儿哮喘、发热等儿科专家王应麟谈儿科常见病一、小儿腹痛一、小儿呕吐1.小儿腹痛的表现是怎么样的?2.小儿呕吐是怎么一回事?3.怎么知道孩子是肚子痛?4.小儿呕吐是怎么产生的?5.孩子腹痛时,怎么知道得了什么病?6.小儿一般的呕吐多是哪些原因?7.为了不让孩子肚子痛,我们该如何做?8.对于爱呕吐的孩子如何预防和护理?9.小儿肚子痛时,可以用哪些中药?10.常用的治疗小儿呕吐的中成药有那些?二、小儿腹泻三、小儿厌食的调养及治疗四、如何改变孩子的弱体质1.婴幼儿拉肚子是怎么一回事?2.小儿腹泻时主要的症状表现是怎么样的?3.小儿腹泻可以应用那些中成药治疗?4.小儿腹泻如何预防能够和护理?小儿腹痛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小儿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四旁,以及耻骨以上部位发生的痛疼的症状。怎么知道孩子是肚子痛?婴幼儿如突然或阵法性反常哭闹,曲腰啼叫,时急时缓,或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屏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委靡,曲腰蜷卧等症状时,常为腹痛之表现。孩子腹痛时,怎么知道得了什么病?首先要说明,小孩腹痛是一个可以发生在很多疾病中的一个重要症状。许多内科、外科疾病,均可出现腹痛的症状。平时我们可以从孩子腹痛的部位分析出不同脏腑或不同的经络的病变。大腹痛:指胃脘以下,脐腹部以上的腹部痛疼。(多表现为胃部的病变)脐腹痛:指脐周围的腹部疼痛。(属于脾经、大肠、小肠的病变)小腹痛:指脐下腹部正中的疼痛(肾经、膀胱、子宫的病变)少腹痛:指小腹部两侧或一侧的疼痛。(肝经、大肠的病变) 我们也可以从孩子表现的不同症状,来判断腹痛的原因。 一、腹部中寒:表现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遇寒加剧。面色苍白,痛甚则额冷汗出,甚则唇色紫暗,肢冷,或呕吐,腹泻,小便清长。 二、乳食积滞:表现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暧秽腐浊,口气酸臭,不思乳食,时转矢气,粪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馊,夜卧不安,时时啼哭。三、气滞血瘀:表现脘腹胀闷,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触之有包块,推之不移,按之痛剧,面无光泽,口唇色暗。 四、脏腑虚冷:表现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则缓。面色晃白,精神倦怠,四肢清冷,饮食较少,或食后作胀,大便稀溏。为了不让孩子肚子痛,我们应该如何做? 1.慎避风寒:应注意保护腹部温暖,以避免寒入腹而引起腹痛。 2.注意饮食卫生:小儿乳贵有时,食贵有节,故不宜吃得过饱、粘腻。亦不宜过食生冷瓜果。中医儿科专著中云:"养子若要无病,在于摄养调和,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痛;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痛。小儿肚子痛时,可以用哪些中药? ⑴腹部中寒:(由于护理不当,衣被单薄,腹部为风凉寒气所侵袭,或因过食生冷,寒伤中阳所致)可以用《胃气止痛丸》。 ⑵脏腑虚冷:(多由素体阳虚或病后体弱,脏腑虚冷,中阳不足,脾不运化,以致寒湿内停,气机失畅,血脉凝滞所致)可以用《附子理中丸》。 ⑶乳食积滞:由于小儿饮食不节,乳哺不时,或暴饮暴食,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以至损伤脾胃,乳食停积脾胃,壅塞气机,升降失和,传化失司,可以用《保和丸》或《健脾消食丸》。学前儿童可以用《化积口服液》或《小儿化食丸》。婴幼儿拉肚子是怎么一回事? 婴幼儿腹泻是由于多种细节或病毒引起的一种消化道疾病的总称。本病以夏秋两季发病最高。年龄多在一岁半以下。引起本病发生的原因除致病的病原体直接在消化道内感染外,消化道外的感染如中耳炎、咽炎、肺炎、皮肤感染也常常是本病的原因。除此以外,象喂养方法不当,体质差,滥用抗菌素也是引起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腹泻又称泻泄,其症状表现为:大便稀薄,便次增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群。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可以出现泻泄的症状。小儿腹泻时主要的症状表现是怎么样的?①腹泻轻重: 轻型的婴幼儿腹泻,可以不发烧或低烧,病儿每天大便次数可由数次到十几次,大便稀薄带水或有少量的黏液,偶有呕吐,小便尿量不减少,精神尚好,经过适当治疗,大约一周左右就可痊愈。 重型的婴幼儿腹泻由轻型的转变而来,或一开始就可以表现为严重的腹泻,每天大便可由十几次到数十次,大便中水分较多,色黄绿,这时病儿可有明显的口渴、口干、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两眼凹陷、哭无眼泪等脱水症状,甚至还会出现高烧、昏迷、抽风。如果病人病程迁延不愈,还会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消化道以外的感染、鹅口疮、多种维生素缺乏症等。由此可见,小儿腹泻对小儿健康的影响是比较大的。②发热: 由感受外邪而致者,多见发热或恶寒。如属内伤饮食而致者,一般可不发热,虽有发热亦在C以下,若脾虚或脾肾阳虚而致者,均少见发热。③粪便: 粪便黄褐而臭者多属热;便稀如水,粪色淡黄,臭味不甚,多属寒;粪便杂有残渣或乳块,气味酸臭,多属伤于乳食。④小便: 小便短涩黄浊为湿为热;小便通利清长为虚为寒;如暴泻不止,水液耗损过甚,虽属虚寒,亦可出现小便黄短而少。⑤腹痛: 腹痛绵绵,喜按喜暖者,为虚为寒;腹痛较甚,喜冷拒按者,为实为热;痛一阵泻一阵,泻后痛减,为伤食;腹中绞痛,暴泻烦渴者,为湿热化火。⑥腹胀: 腹胀肠鸣,泻臭,为湿困感积滞;泻泄粪少水多,小便短少,为水湿郁滞;若腹胀如鼓,呼吸气短,吐逆便少,神疲乏力,四肢不温,为脾虚气阻,属危重证。小儿腹泻可以应用那些中成药治疗?①风寒泻: 主要因外感风寒或过食生冷食物,致使寒邪留于肠胃引起。可以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外用"小儿腹泻贴"贴脐治疗。如仅由过食生冷事物引起,可服"泻痢保童丸"。②湿热泻: 多件于夏秋季节,因为病儿肠胃积热,外受暑湿引起。可用"周氏回生丹"或"葛根芩连微丸"治疗。③伤食泻: 主要见于乳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由过食或辅食增添不当引起。可以用"保和丸"或"导赤散"、"至保锭"治疗。④脾虚泻: 因久病久泻引起。可以用"启脾丸"、"参苓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如何预防和护理? ①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哺乳时要定时定量。增添辅食要及时、合理。 ②控制饮食:为使发生病变的脾胃斩时减轻负担,轻症患儿,腹泻时,宜适当减少乳食。重症患儿,初起即须禁食8-12小时,以后随病情逐渐好转,可逐渐恢复少量母乳或米汤等易于消化的事物。初愈后仍应注意调摄饮食,力戒油腻生冷之品。 ③保持清洁:勤换尿布,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便后须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滑石粉,以防发生红臀。注意保护肛门,并观察肛周皮肤粘膜的变化。小儿呕吐是怎么一回事? 小儿呕吐是小儿常见的症状,见于不同年龄的多种疾病。呕吐是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严重呕吐甚至使病儿呈呼吸斩停的窒息状态。 呕吐可以是单独存在的症状,但往往伴有其他症状,随其原发病而异。应当指出有些家长对于小婴儿漾奶就认为是呕吐,严格的说,漾奶往往是由于小婴儿喷门松弛,喂奶方法不当(喂奶时有气体吸入胃内),以至有时在喂奶后少量奶汁倒流口腔。改进喂奶方法或随年龄增长可以纠正或自愈。需要强调的是呕吐涉及范围甚广,其症状可以发生在内科、外科各种疾病之中。是需要家长特别随时注意的一个症状。小儿呕吐是怎么产生的? 呕吐发生的原因是多种的,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①消化道器质性梗阻:食管、胃或肠内容物下行受阻,而被迫逆行以至呕吐。如,先天性消化道发育歧形,(不同部位闭锁或狭窄);较大小儿则多为后天性肠扭转、套叠、梗阻(如常见的蛔虫梗阻);呕吐同时伴有其他消化道梗阻症状(如腹胀、便血、无大便)。②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由于炎症对于胃、肠刺激可呈反射性呕吐。常伴有腹痛、呕心、腹泻、腹胀(如肠炎、胃炎、阑尾炎)。③消化道功能异常:是很常见的呕吐原因。如发生在各种全身性感染和代谢障碍等情况时,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呕心、腹胀等其他感染中毒症状。④脑神经系疾病:不同病因发生颅内高压症状,脑膜刺激征或颅内占位性病变,则引起中枢性喷射性呕吐,呕吐前多不伴恶心,而有其他神经性症状(如头痛、嗜睢、昏迷、惊厥)。⑤各种中毒:包括毒物对肠胃道局部刺激及毒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而致吐。小儿一般的呕吐多是哪些原因? 中医认为小儿呕吐的原因主要为:①饮食不节,喂养不党,如乳食过量,恣食肥甘、生冷及难以消化之食物,乳食积滞胃中,引起呕吐。②胃有积热:由于乳母喜嗜油煎、辛辣食品,乳汁蕴热,儿食母乳,以至积热于胃:较大儿童过食辛热之品,热积胃中;感受夏秋湿热,蕴于中焦,皆可致脾胃升降失职,导致胃气上逆而发生呕吐。③脾胃虚寒:若乳母平时喜食寒凉生冷之品,乳汁寒薄,儿食其乳,脾胃受寒;亦可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虚寒,易受客寒;或小儿过食瓜果生冷,因冷生寒;或病程中过服苦寒攻伐之剂;或感受风寒之邪。均可使寒凝中脘,中阳不运,胃失和降,寒邪上逆,发为呕吐。④肝气犯胃:小儿亦有情志活动,如环境不适或所欲不遂,或遭受打骂等,均可产生情志怫郁,导致肝气不畅,横逆犯胃,气随上逆而致呕吐。⑤跌仆惊恐:小儿发育未臻完善,神气怯弱,易受感触,如目睹异物,耳闻异声,突然跌仆,卒受惊恐,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以致气机逆乱,扰动肝气,肝胆不宁,致肝气横逆犯胃,气随上逆,肝胃不和,而致呕吐。对于爱呕吐的孩子应该如何预防和护理?①注意饮食,宜定时定量,不宜太饱,食物宜新鲜、清洁。不要过食辛辣,炙烤和肥腻的食物。②哺乳不宜过急,以防吞进空气。哺乳后可抱正身体轻拍背部,使吸入空气得以排出。③呕吐较轻者,可以进易消化的流质食物,宜少量多次进食。呕吐较重者,暂予禁食。④呕吐时宜令患儿侧卧,以防呕吐时呛入气管。⑤给药时药液不要太热,服药宜缓,可采用少量多次服法,必要时可服一口,停一息,然后再服。常用的治疗小儿呕吐的中成药有那些?①小儿生后肚腹胀满,升后小儿呕吐频繁,可用"一捻金"。②小儿生后感受寒邪而呕吐,用"藿香正气胶囊"。③小儿脾胃虚弱而呕吐,用"附子理中丸"。小儿厌食的调养及治疗 小儿厌食是指较长期的食欲减退或完全无食欲。多见于2~5岁小儿。厌食症表现为食欲减退,甚至拒食,吃东西后,停滞在胃肠道不能消化,而出现腹胀饱满、腹痛,呕吐饮食,大便腥臭,或稀或干。长期厌食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或极度衰弱而见形体干枯消瘦,头发稀疏,精神疲惫,腹部胀大,青筋暴露或腹凹如舟,饮食异常(吃土、煤渣等),影响了小儿的生长发育。这些症状不止反映消化道有功能或器质性疾病,而且常出现在其他系统的疾病中,如肝炎;肺结核;慢性腹泻、长期便秘;缺乏某些微量元素及因为服用某些会引起呕吐的药物;尤其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精神障碍等。 中医对于厌食症的病因的认识,主要是脾胃功能失调。主要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1.喂养不当或过食甘肥:因为家长对子女过于溺爱,长期过度的给小儿牛奶、鸡蛋、巧克力或肉食为主食。以至乳食内停,损伤脾胃,食欲减退。 2.饮食不节或过度饥饱造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家长喜欢小儿多吃,而高蛋白、高糖的浓缩饮料、食品(如橘汁、雪糕、糖果)常使食欲低下,而饭前吃糖果零食,以及吃饭不定时,生活不规律,均能造成胃肠功能减弱而成积滞。 3.受惊吓或精神刺激:多在小儿情绪变化时,经常烦躁不宁,情绪波动或睡眠不安,多梦惊叫,均可导致食欲减退。另外,气候过暖,湿度过高都可影响神经调节及消化功能,也是造成厌食的原因。 小儿厌食的调养是极其重要的:首先对于造成小儿厌食的原因要有明确的认识,如因乳食积滞所造成,则应在饮食调理中,先纠正其偏食习惯,平时少吃零食,避免肥甘厚味,生冷难以消化之物。平时在正常饮食中应给孩子吃足够的粮食和蔬菜、鱼、肉、蛋的混合食物,适当搭配一些粗粮。总之小儿的膳食在适应消化功能的前题下,注意吃足、吃杂、吃全,以补充营养,按顿吃饭,不吃零食,纠正喂养缺点。培养孩子爱吃各种食物,不挑食。对孩子爱吃的食物,也不要让他吃的过多。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避免小儿厌食的主要方法。 其次,当小儿患各种传染病、感冒及吐泻、发烧等疾病时更注意不能过早、过多进食,尤其是脂肪、蛋白、糖类食物,需在疾病恢复中,逐渐增加,才能保证胃肠功能的逐渐恢复。也是避免造成厌食的重要方面之一。 安排小儿正常生活规律:使之不过累,过度兴奋,避免各种精神刺激(如:父母吵嘴,打架,辱骂孩子等,造成各种惊吓)使小孩在生长发育中,神智精神都得以正常发展。还要注意亦有一部分学龄儿童,往往对事物尚不能全面分析时,某些偏激的理论(如:女孩子发胖不美)也会造成儿童的"神经性厌食症",此时就会给治疗增加困难。 家长如能在生活上对儿童正确教育与调养,可以避免或减少厌食症的发生。若已发现小孩子患了厌食症,医院进行检查,排除胃肠道疾病及全身疾病对消化道的影响。指导家长如何护养,并通过治疗恢复消化功能。 中医对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方法主要有捏积疗法、针灸疗法、中药疗法及保健食物疗法。 捏积疗法:是古老、有效,群众乐于接受的疗法。其方法简单每日在小儿背部,沿脊柱用双手指横在背部,同时以两手拇指与食指合作,自下而上的将皮肤肌肉捏起交替而上,直至颈部施行推、提、按等手法。反复三、五次,皮肤稍红即可。一般一个疗程六天。第三天吃些消导药,如化食丸、捏积散。捏完一个疗程在脐部帖化痞膏。可收到良好效果。 针灸疗法:是通过针、灸手法治疗予以恢复胃肠功能,均需在针灸医生亲自施术治疗下进行。不宜家长自己动手治疗。 保健食物疗法:即应用具有治疗作用的食品,制作的保健药物,当前专门的小儿保健营养药物,尚不完备,有待于进一步发掘。 中医药疗法: 对于小儿厌食,家长可选用常用的助消化、理脾胃的小儿中成药及一些单方单药。特简单介绍几种小儿中成药。 1.一捻金:有消食导滞,泻热祛痰功效。治疗小儿停食停乳,造成食欲减退,脘腹胀满。烦躁不安,大便秘结,痰延壅盛等症,为积滞有热者。本药以导滞通便为主,脾虚体弱者不宜用。 2.保赤万应散:有消化导滞,化痰镇惊之功。 治疗小儿暴食生冷和积滞不化所致胃纳减退,嗳气酸臭,脘腹账满,大便秘结,惊悸不安,面白带青,腹痛啼哭之生冷寒积者。 3.小儿香橘丸:理脾止泻,健脾消食。 适用于乳食停滞和脾胃失调所致之食欲减退,脘腹胀满,便稀作泻,大便不化,有平补脾胃之功效。 4.小儿化食丸:消食导滞,活血破积。 适用于宿食积滞所致之食欲减退,烦急好哭,腹胀而硬,恶心呕吐,大便干燥。本药攻下药较多,药性较猛,宜于积滞实证,虚症忌用。 5.启脾丸:有健脾益胃,和中止泻之功。 适用于久病久泻,造成脾胃虚弱,见有面色痿黄或苍白,肌肤松软,倦怠少食,腹满而软,便秘作泻,为儿科健脾止泻之常用药。 6.小儿健脾丸: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之功。 适用于脾虚腹泻见有面色苍黄,精神不振,胃纳欠佳,腹泻不止,或无腹泻而有脾虚乳食不化者,本药攻补兼施而偏重于补虚,故多用于脾虚泻或伤食泻偏重者。 以上小儿常用中成药,家长可以选用。当病情较重而兼有它病时,医院请医生检查、治疗才能得以根治。如何改变孩子的弱体质? 我们在临床中经常看到不少孩子特别不适应气候骤变及流感流行的季节,而反复感冒咳嗽。通常把这些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叫作易感儿。如何确定孩子是易感儿呢?现在一般认为,在一年之内,3岁以下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7次,下呼吸道感染3次;3`~6岁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6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学龄儿童发生上呼吸道感染5次,下呼吸道感染2次,即确诊这些孩子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抵抗力薄弱,特别易为各种致病因素所感染。易感儿除与小儿正在生长发育未成熟阶段有关外,还因为这些孩子多数偏食甜食油腻,加之居室气温过暖,或过于娇爱,裘衣绒被,影响了孩子的自行散热能力,而成为肺胃蕴热的体质,这样的孩子易出现烦躁哭闹,两颊欣红,睡眠不足,扒伏而卧或扬手踢被,夜受风凉,而表现发热,流涕,咳嗽,咽痛,痰不易出等。有部分孩子由于饮食不当,过食冷饮冰食,逐渐形成寒冷伤脾的厌食证,由于长期食欲不振,脾胃虚弱,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营养不能满足身体需要,而使抵抗力下降,此时感受风寒外邪,引起感冒咳嗽,疾病反复发作,每病鼻塞流涕,咳嗽痰多,虽用消炎药、止咳化痰药治疗,但效果不好,病程迁延,由此可见家长合理带养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古人提出: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指出带养小儿,饮食不能过饱,营养不能过盛,衣被不能过暖,冷饮、糖果要严加控制,这样的带养方法是符合我国儿童体质的。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平时应多活动,保证一日三餐吃好,少吃零食、凉的和黏腻食物,饮食要规律,保证荤素搭配,营养供给。营养得到保证,身体自然就会强壮,抵抗力也会增强。从而可以看出,一是吃,二是穿,把好这两关,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孩子就会慢慢好起来。—Theend—
编辑:秋秋来源:书香门鱼
申明:本文转载,仅供同行交流学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