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华仁广益露易丝格丽克折桂诺贝尔文学奖
华仁广益露易丝格丽克折桂诺贝尔文学奖
露易丝·格丽克
(LouiseGlück)
美国桂冠诗人路易斯·格丽克生于年,其祖父是一位来自匈牙利的犹太移民。虽然在血缘上属于犹太民族,但格丽克认为自己的诗和语言之根是英语及其文化传统。在她的诗里,古希腊罗马文化、天主教文化、犹太人文化的传统和谐共处。格丽克的母亲不仅热爱文艺,而且对自己的两个女儿都有热切希望,一旦看到她表现出某种特长,就会引导她们发展,甚至不惜“拔苗助长”。格丽克三岁就开始阅读,在小学就开始写诗。格丽克在一次题为《诗人之教育》的演讲中回忆道。她还记得自己在四五岁时就读过莎士比亚的戏剧《辛白林》(Cymbeline)》,最早的诗作创作于五六岁,小小年纪就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十岁起立下了成为诗人的志向。从年开始发表《头生子》开始,格丽克迄今已发表了十二部诗集。
当地时间10月8日,瑞典文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以表彰她在文学上的成就。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是:“她用无可辩驳的诗意嗓音,以朴实的美感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格丽克的诗长于对心理隐微之处的把握,导向人的存在根本问题。她的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后来的作品则通过人神对质,以及对神话人物的心理分析,导向人的爱、死亡、生命、毁灭。自《阿勒山》开始,她的每部诗集都是精巧的织体,可作为一首长诗或一部组诗。
“就在草地上躺下。/
再起来时,你能看出你刚才躺在哪儿,
原来顺滑的草,被压平,/
显出一个身体的形状。
过一会儿再回头看,
似乎你根本就没去过那儿……”
出自露易丝·格丽克的《牧歌》,其主题是在进城生活的人回归乡村生活,通过两种生活状态的对比来体现村居生活的诗意。
格丽克曾经提到过自己的诗歌理念:“我受惑于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辩与从容的沉默。
然而,如果格丽克的童年仅仅是无忧无虑、一帆风顺,她可能永远无法成为今天这样一位动人有力的诗人。正如她本人所说,作家的根本体验是无助,创作不是一路高歌、得心应手,更不是单纯的个性倾泻,大多数作家的时间消耗于种种折磨之中,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被一个念头召唤。
对于格丽克而言,这个最初的念头可能是通过控制饮食来建设一个可信的自我。不吃饭,是最直接也是唯一可能的将精神与肉体隔离、使自我意识与父母之命对抗的方式。16岁时。这种念头最终发展成了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AN)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科领域中“与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一类。其主要特征是以强烈害怕体重增加和发胖为特点的对体重和体型的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