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职业心理学

职业心理学



一、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对心理的影响

1.噪声: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常使人产生烦恼。这是由于噪声能干扰谈话或工作,妨碍注意力集中,破坏休息、睡眠或某些活动所需的宁静环境,而使人产生不快感,即烦恼。其程度与噪声的强度、频谱及其持续时间的变化有一定关系,但有时并不一定与噪声强度大小直接关联。复杂的脑力劳动需要集中注意力、吸收重要的信息,需要理解力、进行思考和记忆。由于噪声能分散注意力,就可能对需要记忆和解决问题相结合的作业能力产生不良影响,对需要迅速准确作出判断的警觉活动作业,如监视自动化生产的作业,影响很大。嘈杂的噪声,尤其是突然发生或停止的高强度噪声,常常导致错误和事故发生率增高。

2.高温:高温环境的热作用可降低人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机体体温调节功能减弱,热平衡易遭受破坏,而促发中暑。高温作业所引起的疲劳可使大脑皮质功能降低和适应能力减退。对神经心理和脑力劳动能力均有明显影响。人体受热时,首先会感到不舒适,然后才会发生体温逐渐升高,产生困倦感、厌烦情绪、不想动、无力与嗜睡等症状,进而使作业能力下降、错误率增加。当体温升至8℃以上时,对神经心理活动的影响更加明显。如及时采取降温措施,使体温下降到7℃、主观感觉舒适时,错误率也会随之减少;反之,后果是严重的。

.生产性毒物接触:生产性毒物种类繁多、接触面广,毒物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进入人体。很多毒物可引起神经系统的损害,产生一系列的神经和精神症状,其临床表现可因毒物的毒性、接触的浓度、接触时间和个体敏感性的差异而不同,常表现为类神经征、精神障碍、中毒性脑病和周围神经病。绝大多数毒物在导致急、慢性中毒时,经常出现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的症状,由于毒物的作用,首先引起大脑皮质抑制过程减弱,导致大脑皮质兴奋性相对增高,患者出现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多梦、噩梦等,还可表现为易怒烦躁、情绪不稳,微不足道的事情往往引起剧烈的情绪反应,有时情绪低落、忧伤沮丧;可有紧张性疼痛,如头痛、头部紧压感、肌肉疼痛等。大脑皮质功能进一步受到损害,可出现“脑衰弱”的一系列症状,如精神不振、困倦无力、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昏、易疲劳、工作和学习不能持久,效率明显降低等。有的患者同时具有兴奋增强和减弱的症状,既易兴奋,又易疲劳,可伴有焦虑情绪和疑病观念。

4.接触神经性毒物可引起精神障碍,主要以类精神分裂症、癔症样发作、类躁狂-抑郁症、痴呆症,抑郁症和焦虑症较为多见,前三种精神障碍以意识、认识功能障碍和情感反应障碍为主。痴呆症常是慢性中毒性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或见于急性中毒性脑病的后遗症,以智能障碍和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抑郁症、焦虑症以情感障碍为主,发病除接触毒物外,也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有关。

5.生产性粉尘接触:接触粉尘作业工人的工作环境中常常同时存在着多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它们不仅损害了工人的功能能力(如肺功能),还可引起生理和心理紧张反应使工作能力进一步下降。

二、职业紧张

职业紧张,也称工作紧张,是职业活动中常见的现象,是指在某种职业条件下,客观需求与个人适应能力之间的失衡所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压力。职业紧张的表现可以是生理性的和心理性的。

1.导致职业紧张的原因

① 角色特征:近年来有人提出角色理论来理解职业紧张和测试角色压力如何导致职业紧张的问题。角色特征表现在任务模糊(任务不清,目的不明),任务超重,任务不足(个体能力强,而工作任务少),任务冲突(即表现在两个体需求之间的冲突)和个体价值(如大材小用)。

② 工作特征:与职业紧张有关的工作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工作进度(包括机器的进度和人的进度,进度越快越紧张);②工作重复(重复愈多,愈单一,愈易紧张);③工作轮班(不合理的轮班制度可影响人的生物钟);④工作属性(工作种类,所需知识和技巧不足)。

③ 人际关系:个体间或上下级间关系较差,会降低相互信任和支持,影响情感和工作兴趣,这是造成紧张的重要原因。

④ 组织关系:与职业紧张有关的组织关系特征包括:组织结构、个体地位、文化素质等。

⑤ 人力资源管理:这是职业卫生管理体系中又一重要的紧张源,包括培训、业务发展、人员计划、工资待遇和工作调离等。缺乏培训是产生紧张的重要原因。即使是老职工对新技术也渴望再学习,才能适应强烈的社会竞争机制。

⑥ 工作环境不良:工作环境中的物理或化学因素,如噪声、振动、湿度、光、有害气体、作业的装备条件以及空气污染等不仅可直接影响职工身体健康,而且还可扰乱心理活动,成为职业紧张因素。

2.职业紧张的表现

① 心理反应:过度紧张可引起人们的心理异常反应,主要表现在情感和认知方面。例如工作满意度下降、抑郁、焦虑、易疲倦、感情淡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易怒、回避社会活动,个体应对能力下降。

② 生理反应:主要是躯体不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凝加速,皮肤生理电反应增强,血和尿中儿茶酚胺和17-羟类固醇增多,尿酸增加。对免疫功能可能有抑制作用,可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血中游离酸和高血糖素增加。

③ 行为表现:行为异常主要表现在个体和组织两个方面。个体表现是逃避工作,怠工,酗酒,频繁就医,滥用药物,食欲不振,敌对行为;组织上表现为旷工,缺勤,事故倾向,生产能力下降,工作效率低下等。

④ 精疲力竭:精疲力竭的发生是职业紧张的直接后果,是个体不能应对职业紧张的最重要的表现之一。

.职业紧张相关疾病

① 精神疾患:职业性紧张的精神效应可从轻微的主观症状到明显的精神病。较常见的症状如焦虑、恐惧、情绪低落和抑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

② 心身疾病。

三、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目前,心身疾病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溃疡病。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例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自主神经系统中介途径、心理神经内分泌途径和心理神经免疫学途径是心理社会因素造成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中介机制。如心理冲突在迷走神经功能亢进的基础上可造成哮喘、溃疡病等,在交感神经亢进基础上可造成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同时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如紧张劳动和抑郁情绪,可能产生不同的心身反应过程。同时认为不同心身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心理社会因素在不同遗传素质造成个体致病性的差异,个体素质上的易感性在疾病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1.心身疾病的分类

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所制订的较为详细的分类,结合其他有关资料对各系统的心身疾病的表现阐述如下:

① 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神经性皮炎、瘙痒症、斑秃、牛皮癣、多汗症、慢性荨麻疹、湿疹等;

② 肌肉骨骼系统的心身疾病: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③ 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

④ 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高血压、偏头痛、低血压、雷诺病;

⑤ 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⑥ 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功能性不孕症;

⑦ 内分泌系统的心身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低血糖;

⑧ 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

⑨ 其他:按学科分属于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综合征、咽部异物感等。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弱视;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炎、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还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因情绪影响而恶化。心理活动对身体的影响是巨大的,心身疾病可以说是心理疾病躯体化的表现。患有以上的疾病的人们可能一次又一次去普通门诊就诊、服药,但却往往被忽略了心理疾患的作用而久治不愈。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和康复,目前这种对疾病的整体观念有助于正确评价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已成为临床上认识和处理疾病的方向。

2.常见的心身疾病

① 支气管哮喘

患者的躯体素质具有敏感、易受暗示的特征,社会心理因素有较大的影响。由于遗传或早年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形成支气管反应的个体类型,使这类患者容易发生气管痉挛反应—迷走神经兴奋。具有这种哮喘素质的人,可因炎症、过度劳累、吸入致敏原、或在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变化等因素影响下,导致哮喘发作,每次发作后,可能又以条件反射的方式固定下来,在遭遇同样情景时,即再度发作。在儿童中,若父母对患儿的哮喘行为过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cs/1715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