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大多数医生的误诊是如何发生的

大多数医生的误诊是如何发生的



中科白癜风康复天使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32310.html

导读

诊断的历程如同山道弯弯,总是曲折逶迤,需要跨越诸多“无知之幕”。误诊、误治难以避免,临床思维误区常常比技术短缺更难对付

作者王一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全文字,点击文末链接可阅读全文,也欢迎参与文末评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诊断是什么?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杰尔姆·格罗普曼在《医生最想让你读的书》中,有一个传神的比喻:一辆列车即将开车,迟到的送行人急匆匆地赶到月台,隔着车窗寻找即将远行的朋友;列车缓缓启动,慢慢提速,越来越快,车窗里的面孔越来越模糊,只能隐隐约约判断朋友的大致方位,招手致意,心中满是遗憾。临床诊断就是这样,在人车跑动、模糊印象中快速识别、决断。如果此时时空凝固,列车停下来,让你一节一节车厢去寻找,然后坦然作别,那是一种奢望。

格罗普曼首先将诊断定义为聪明患者与高明医生的对话,一起探讨如何驾驭智慧、正确诊断、高效疗愈。正确的诊疗方案常常是医患充分沟通和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传统的家长制医疗语境中,人们大多持“委托论”立场,认为一张号单就把临床诊疗的事宜全都交付给专业人士,临床决策与诊疗思维是医生的私事,普通百姓无法插足,也管不着。但是,当下正处在民主医疗的转型之中,人们普遍持“参与论”的立场,即使遇到了高明医生,也要与他达成共情与共识,才能医患同心,战胜疾病。

临床决策与诊疗思维是医生与患者共同经营的节目。患者不仅需要知情同意,还需要了解医生正确决断处事的套路和窍门,甚至了解医生误诊的机关,与他们一起争取尽可能多的明智决策,避免糟糕决断。

诊断的历程如同山道弯弯,总是曲折逶迤,需要跨越诸多“无知之幕”。格罗普曼给大家讲述了一个曲折的误诊故事:主人公安妮·道奇,进食即腹泻,随之而来的是营养不良、睡眠障碍、发育退化、严重贫血、免疫衰弱,女性征象退潮和社会角色退缩,就诊过程延续十五年。道奇遍访名医甚至超级名医,诊断由功能性疾患到器质性疾病,从消化道炎症到消化性溃疡,从躯体性病变到神经性厌食、暴食症、肠道易激综合征,胃镜、肠镜都没少做,酶学检查、胃肠道内环境分析也反复查,但病因一直不明了,各种治疗也毫无起色。奄奄一息的患者几乎绝望,终于等来了一位叫迈伦·法尔查克的大夫。他没有顺着惯常思维去寻因,而是换了一个角度,打开病魔的黑箱。真相在于一种“谷物过敏”反应,只要隔离这种谷物,就可重建消化功能,归于正常生活。

原来兜了一个大圈子,在精细考量躯体、心理、精神因素之外,常识思维最有价值。由于临床医学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误诊、误治难以避免,或山重水复,或柳暗花明。《医生最想让你读的书》透过一个个鲜活的“发病-就诊-误诊-澄清”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多数误诊源自医生的思维缺陷,而非技术缺陷。临床思维误区常常比技术短缺更难对付。每个医生都会犯错,思维方式的优化是自我修正的突破口。

格罗普曼特别叮嘱大家:每个大夫都有自己的决策树,资深医生与毛头医生的差别,就在于决策树不一样。首先是阅历的浇灌,所谓见多识广,老谋深算,但阅历也可能产生经验迷信,惯性思维,将诊断引入迷局。因此,资历不是产生正确诊疗的必要条件,年轻大夫也可能出奇制胜,老大夫也可能阴沟翻船。诊疗决策中是相信直觉、经验,还是相信阳性指征?有时常识思维是最优解,有时却被深藏不露的刻板印象、标签化思维牵着鼻子走,带入误诊的泥潭。在他看来,80%的误诊源自思维误区,而非知识盲区。

现代医学特别看重证据。客观指标固然重要,但是否检查越充分,证据越多,诊断越明晰?显然不是。诊疗之初,医生与患者都不知道“最优路径”与“生命算法”。现代医疗有了形形色色的辅助检查手段和工具:CT,磁共振,组织、细胞、基因的生化检测,但歧路也可能亡羊,我们的思维可能更纯粹,也可能更杂芜。因为疾病常常跟医生捉迷藏,常常释放假信号(假阴性,假阳性)。疾病发展有阶段性,疾病征象显露有时机,诊断也有窗口期。所谓“水落石出”,一味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不现实。医生如何拨云见日,做出正确的诊断,既需要智慧,更需要责任心,需要打起灯笼找证据,也需要聆听病患及家属伤心的故事......

(以上为内容节选,全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cs/17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