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小儿厌食发病高,多半是惯的
小儿厌食发病高,多半是惯的
导读
厌食症是一种以长期食欲减退、食量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患儿食量降低,日久可使小儿摄取各种营养物质不足,导致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缺乏甚至出现贫血、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佝偻病及反复感染等,严重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身体健康。
本病多见于1~6岁小儿。中医古籍无小儿厌食症的病名,但文献所载归属于“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脾虚胃弱是主要病机
小儿的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功能易受损伤,《育婴家秘》中言“血气未充,肠胃脆弱,神气怯弱,脾不用事,其气尚弱,乳食易伤”,指出小儿出生时,体弱脏气不充,若后天喂养中违背“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原则,出现喂养失当,也可损害脾胃,阻碍运化,导致脾胃虚弱,出现厌食。
现代中医在临证中借鉴古籍经典文献,结合当下小儿喂养特点,认为本病病变脏腑在脾胃,发病机理为脾虚胃弱。
婴幼儿喂养不当,过食过饱,或饮食过于油腻,超越了脾胃转输运化之力,发生脾运失健、胃受纳过度而出现厌食,其病理因素多见于食滞、痰湿、虫积等,此型厌食病程多在2~3月,患儿体质较好,有过食病史,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食后腹胀,口臭,大便干结,面色正常,舌淡红苔白腻或黄腻等,指纹紫滞粗大。
或小儿因病或厌食、腹泻等日久,脾胃虚弱,脾因虚失运、胃受纳不及,脾虚弱,无力运化水谷精微,出现厌食,症见厌恶进食,或食欲明显减退,无饥饿感,不贪零食,食而乏味,口渴,大便不调,面色少华或萎黄,舌淡红,苔白或薄腻,指纹淡细。此型一般病程较长,多在半年以上。临证中发现,此型常伴有汗出明显,易于外感,可能与脾虚肺弱有关。
健脾开胃为主要治则
笔者治疗小儿厌食,根据脾虚胃弱的主要病机,谨遵“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经旨,强调不论何型,均以健脾开胃为主要治则,并通过实践筛选出以六神汤为主要成分的新方健脾开胃灵,以达到脾升胃降,脾运正常,胃纳有序。
本方药物:太子参12g,炒白术9g(苍术3g),茯苓9g,陈皮6g,白扁豆15g,山药15g,焦麦芽15g,焦建曲15g(焦山楂15g),甘草3g。
方中太子参性味平和,健脾益气、气阴双补,为君药;炒白术、茯苓、山药、山药为臣,其中炒白术健脾、醒脾燥湿;茯苓、山药、扁豆健脾除湿,醒脾开胃。
如果脾虚苔白厚腻,则再加苍术,以重在运脾,理顺脾胃升降之机,使脾升胃健;焦麦芽、焦建曲、焦山楂三味醒脾悦脾功效显著,开胃消食力宏;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一则增强他药运脾之力,二则防补药之滞,以上诸味,共为佐;甘草甘缓补脾,调和药性,为使。
全方健运兼顾,集健脾、开胃、消滞、化积、益气于一体,体现了健中寓消,消中寓健,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且本方焦、炒合用,气味香醇,易于小儿服用。
如伴有汗出明显,视情况可合用桂枝汤(桂枝3g、白芍9g)或者玉屏风散(黄芪12g、防风6g);如合并头摇眼动,脾气急躁,常合用七味白术散加天麻、钩藤,症状能很快改善;如湿热明显,合用“三仁”(杏仁、薏苡仁、冬瓜仁)等。
需要强调,在辨证的基础上,适当兼顾患儿其他症状,运用起来,整体症状改善明显,自然患儿家属的依从性也就提高。
本文摘自《十年扎实中医路》
(扫码下单)
内容简介
作者笃信中医,刻苦读经典,躬身拜名师,勤勉做临床,10年扎实行医,成长迅速。本书就从读书、跟师、做临床三个方面真实记录了作者10年践行中医的宝贵心得和收获。
读书篇既精选了作者苦读经典的体悟,又将众多名医名家经验融合其中,领悟于心;跟师篇再现作者10年来跟随众多名师所学、所获,其师既有国家级名老中医,又有身怀绝技的中医世家,临证经验极为丰富,作者真实地记录各名医的学术精华和临证经验,许多都是首次披露,非常珍贵;做临床篇是作者10年潜心临证的所感所悟,多以第一手验案实例形式介绍,鲜活生动,尤其是注重剖析临证诊治思路,“授人以渔”!
END
版权声明
本文摘自《十年扎实中医路》,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和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小编-,欢迎投稿唠嗑。
蒲辅周老师用温法、附子经验小儿养护心得,最全最古老!点阅读原文,一键下单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