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基于传统饮食文化的ldquo食育r

基于传统饮食文化的ldquo食育r



摘要: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饮食的“根”,中华优秀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诸多与“食育”教育理念相契合的观点。结合国外成功推行“食育”教育的经验,完善相关政策的制定颁布、家校联合构建“食育”教育氛围、重视传统饮食文化的研究和宣扬等均有助于“食育”教育在我国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食育教育;传统饮食文化;饮食有节;医食同源;孔孟食道

民以食为天,教以育为先。“食育”,顾名思义,即食物教育,指从小便接受包括食物营养相关知识和健康饮食素养的教育,并延伸至价值观、人生观和能力教育等全方位的教育。我国“食育”教育概念由中国农业大学李里特教授于2006年引入。“食育”教育对于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有重要意义。数据显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科学的饮食习惯以及食物消费结构对我国居民健康的影响日趋明显。调查发现,部分城市有高达10%的初中生和5%的小学生不进食早餐,不进食早餐等不良饮食习惯为中小学生后期生长和发育埋下重大隐患。加强对国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合理膳食的教育力度,助其健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食育”教育有利于学生健康饮食习惯和优良品行的塑造,还有助于其多种正确人生观的塑造。“食育”教育若能得到较好的应用普及,这对学生甚至是全社会将大有裨益。我国当前“食育”教育相关研究和实践较其他国家尚不成熟,传统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饮食的“根”,如何基于传统饮食文化,促进“食育”教育在我国的推广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食育”理念

博大精深的传统饮食文化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及“食育”二字,但在数千年的日积月累里,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已经和健康、人文、环境、农牧业结构等有机相融,无不体现着丰富的“食育”教育思想。

1.1饮食有节

饮食与健康体现着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与传统中医中药的密切关系。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对饮食与健康的联系早已有所论述:“饮食有节……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指出,饮食是保障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础,饮食有节既包括饮食物需适量适温,忌暴饮暴食,忌食物过寒过热,也包括进食时间要有规律。《脾胃论》中也指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大多数脾胃之病都与饮食失节有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则“百病由生”。在现代医学理念中,饮食失常会导致身体健康受损,是促使诸多饮食营养相关慢性病如糖尿病、痛风、高血脂等发生、发展的直接诱因。

1.2医食同源

俗话说,“药疗不如食疗,药补不如食补”。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健康受损,选择合适的食物则对身体有调养作用。人类在长期进化实践中不断积累食物选择的经验,从一开始的饥不择食过渡到懂得选择有益食物、摒弃有害食物,从生食过渡到熟食,这些是最原始食疗思想的萌芽,也是饮食与健康密切关联的体现。《周礼》记载,早在公元前五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专管食疗的“食医”设置,书中还将食物与药物相提并论,指出“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可见我国中医经典理论“医食同源”由来已久,它正是饮食与健康密切关系的产物。

要借助饮食调养身体健康,就需要了解每种食物。这种了解并不局限于食物的滋味,还应包含所尝不出的食物性味,即食物的功能属性。唐代养生大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到“食有偏性”“五味不可偏盛”。每种食物都有自己的“性味”,充分了解饮食物的性味,做到“食饮有节,谨和五味”,才能保证机体营养,起到防治疾病的重要作用。具体来说:(1)日常饮食应“和”性味,“顺”节气。史书《礼记·内则》曾记载:“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功效,根据季节的不同特点选择性调整摄入食物的种类,可达到调养机体阴阳平衡的效果;(2)注意保持饮食均衡,切忌偏嗜。日常饮食中若因为偏好而过量摄入某一种食物,导致五味不和,可导致身体出现不适。这就是“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食物性味不同,对于人体五脏的健康影响也有所不同,如过咸食物多吃会“脉凝泣而变色”,酸味食物多吃则“肉胝而唇揭”等。在生活中充分考虑食物的性味,适当调整食物选择以保证五味调和,可更有效促进身体健康。

1.3孔孟食道

孔孟食道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即指中国先秦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两人的饮食主张以及饮食行为所体现的基本风格和价值取向。孔子的饮食主张可用“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概括,如不食用腐败发臭的食物、饮食物需参照不同季节和节气进行调整、食物制作恰到好处、讲究营养、注重卫生等。此外,“仁礼”作为孔子推崇的道德标准,也清楚的体现在其饮食理念上。孔子认为做任何事,无论是警醒世人不忘本的饭前祭祀礼仪,还是上下不移、长幼有序的进餐、离席礼仪等,都应合乎礼。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继承发扬者,对孔子饮食生活的信念准则更是尊崇,其在孔子饮食理念的基础上演化为“食治—食功—食德”理论。所谓“食治”,即指不能除吃饭外毫无作为;而“食功”,指用劳作成果去交换等值食物的过程;“食德”则是指进食过程要遵守礼仪规范,食物的来源应该清白。从孟子的饮食主张可看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不再局限于“饮”和“食”,而是上升至“育”——培育高尚品行的程度,这也正是现代“食育”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

2传统“食育”教育理念的现代意义

不管是饮食有节、医食同源还是孔孟食道,这些传统饮食文化的优秀理论于今天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饮食有节是固护脾胃功能的基本准则,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饮食紊乱症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饮暴食症患者更容易患上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较健康人要高35%,而内分泌疾病和肠道疾病的发病风险也较普通人高2倍。因此,饮食有节是保证机体健康的首要原则,也是国民建立良好饮食习惯的前提。在饮食有节的基础上,充分认识日常接触的每种食物的性味,结合医食同源理念可对机体健康起到调养作用。认识食物,首先需要了解食物的来源。同一种食物,地方不同,其形态、功效或有较大差异。归根结底,我国地大物博,地方不同,气候土壤等条件各异,地域的限制性催生了各地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如河南的孟津梨、河北的涉县核桃、江苏的宜兴毛笋、浙江的金华佛手等。因此,鼓励国民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食物、走近食物的生产来源,不仅可让其明白不同地区食物的功效差异,还有助于其树立良好的食物观及环境保护观念,更有助于解决农产品销售困难、农民种植积极性低下、环境污染等阻碍地方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问题,进而促进不同地区特色农产品区域的发展,保护地方特色农产品文化。其次,认识食物来源后,应该了解食物的性味,结合医食同源理念,明确不同时间选择食物原则的差异。可根据四季五味对食物进行选择,如春天应该多进食性味辛甘的食物如韭菜、葱姜等,健脾益气,防“肝木”乘“脾土”。还可根据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进行选择,如秋天气候干燥,可多摄入养阴润燥、清肺化痰的食物如莲子、百合、银耳、雪梨等。除了以上认识食物、选择适宜食物以调养身体健康外,对经典菜肴进行再创作以适应不同节气、不同人群的需要也是医食同源理念在现代应用中的进一步发展。如江苏名菜“狮子头”根据《随园食单》的菜品技艺以及不同季节食材的特点,转化成更为营养健康的四季“狮子头”,包括河蚌狮子头(春)、鸭蛋黄狮子头(夏)、马蹄板栗狮子头(秋)和雪菜冬笋狮子头(冬)。可见,充分发挥传统饮食文化与中医中药相结合的优势,利用医食同源理论,可有效调养国民身体健康,达到未病防治的作用。相较贴近养生的饮食原则,孔孟食道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除去上下不移中的封建君臣制度,其中蕴含的敬老尊贤美德置于今日也应被推崇。此外,食之有道,反对尸位素餐,崇尚节俭,反对铺张浪费也是孔孟食道通过饮食阐述的优秀品质。宣扬孔孟食道,有助于中小学生从小便养成节俭的品性,更有利于社会廉洁之风的营造。

3国外食育发展概述

“食育”教育已在多个国家成功推行。日本是最先提出并施行“食育”教育的国家。为保证“食育”教育能被当作终身教育去践行,日本颁布了《食育基本法》,并先后三次推进了《食育推进基本计划》。这些政策法规极大推进、保证了“食育”教育在日本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日本国民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还可帮助引导孩子们作为生产者加入食物的生产中,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食物的珍贵以及协作的重要性,有助于建立正确食物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改善家庭和人际关系。日本作为“食育”教育的先行者并不是偶然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对日本影响深远,且日本传统文化精髓如“武士道”等也有诸多与“食育”教育思想相契合之处。江户时代通过规范用餐礼仪,做到“饮食有度、不可纵欲”来培养“武士道”精神;此前的战国时代,也有用以规范武士行为举止,限制奢侈饮食、培养简朴性情的武家家训。可见“食育”教育理念与日本的传统文化精髓相呼应,这或是“食育”教育在日本成功践行的根基。其次,美、英、德、丹麦等国也是较早顺利实施“食育”教育的国家。美国的“Farmtoschool”、英国的“BritishFoodFortnight”活动以及校园菜园计划、德国推行的“公共厨房”和丹麦实施的烹饪课程等,均是为了激发民众对烹饪以及健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cs/188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