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教育惩戒新规今日起实施这些要点您应该知

教育惩戒新规今日起实施这些要点您应该知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年3月1日起施行,《规则》首次对教育惩戒的概念进行了定义,明确确有必要的可实施教育惩戒。学校、教师可采取哪些教育惩戒措施?哪些不当教育行为被明确禁止?把“戒尺”还给老师,如何把握好尺度、温度和限度?长图了解一下!戒尺很重,请三思而举——曾奇峰、严和来、伍罡、一凡说教育惩戒曾奇峰:医院创办人严和来巴黎第13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法国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协会(SPF)精神分析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委员成都精神分析中心创始会员、分析家年至今,从事精神分析临床工作,独立执业。

严和来: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个惩戒规则应该是受欢迎的,让一线教育者有法则可依。教育者们应该是觉得需要这么做,规则的制定者们也应该是用心良苦,考虑的方面很多,尤其是明确了学生与家长有申诉的权利。

但是,肯定不是说有了这个规则就万事大吉了。惩戒肯定不是目的,就是一个手段。目的还是育人成才。目的的达成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极有可能这个惩戒规则会有一定的负面作用,但是,其正面的作用应该更大,值得实施。

而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工作者,我想说,不管家长或教育者如何教育孩子或学生,也不管是否认真和合适地执行这一惩戒规则,但是,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或者学生说,想找个心理咨询师来谈谈,那么请不要犹豫!需要帮孩子找一个我们的合格的同行。

在某种程度上,那些在教育或者说在社会化方面出问题或有困惑的学生,他们又有意愿想搞明白自己到底怎么了。这些孩子正是我们工作的对象。

曾奇峰:

我个人反对教育惩戒。理由如下:

1、完整的教育不必包括惩戒。惩戒常常是教育本身失败后的补救措施。

2、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当教育者充分使用智力的时候,能够完成绝大部分教育目标。而惩戒是低智力的活动,是“教育”受教育者服从权力、暴力和低智力手段的过程。

3、惩戒预设了一部分人对另外一部分人的权力。这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平等”、“自由”。

4、受教育者的“违规”,可以被视为一种引诱,即“引诱惩戒”。如果违规-惩戒这个程序被反复强化之后,会使受教育者“对惩戒成瘾”。

5、惩戒可能引起双方的某种深层的无法言说的快感。这显然不是我们的教育所希望引发的。

6、教育者也可能对实施惩戒成瘾,而偷懒式地回避教育中高智力的部分。

7、惩戒-被惩戒制造高度融合的关系,使受教育者无法成长。

反对惩戒的理由还有很多。支持惩戒的理由也许只有一个,就是它“操作简单”。

严和来:

我想引申来谈社会,因为孩子会变成社会的人。

第一,人们都觉得可以自己管理自己,无政府主义从来都是理想。一个社群如果是无政府状态,不是被自己干掉,就是被别的政府。

第二,人类社会没有监狱吗,没有强制隔离的精神病院吗?

曾奇峰:

回应第二点。你我这样的人,不需要监狱。那些需要监狱的人,是在学校就尝到了监狱的味道,然后去真正的监狱“过瘾”。

严和来:

如果说惩戒是教育本身失败的补救措施,那么也许应该考虑什么是教育。有没有可能,教育的尽头就是失败。有没有可能,惩戒的本质就是教育不可分开的一部分属性。

以前的老师是可以拿戒尺打人的,几乎所有人都打过。鲁迅被打过,毛泽东也被打过的。他们不都在监狱里的问题是,合适的惩戒被支持,但是并不代表滥用惩戒教育的教,这里的反文旁,其实就是一个手拿棒子在敲打。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经过俄底浦斯阶段,我们都是有罪的,即使没被抓进监狱,都有自我惩罚,形成我们的症状。只是大多数人症状都很普通,所以还没资格进特别的监狱,只好关在他人这个监狱里。

曾奇峰:

是的,人格即监狱。

伍罡:

首先可以思考一个问题,学生是不是老师的下属?教育其实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理念。人都需要规则,正如需要爱。但是规则不应该是因为恐惧而被迫遵守。

严和来:

赞同,所以惩罚孩子的时候,需要有理由,要告诉他,他需要为他所做的事情承担后果。坦率地说,我昨天看了那个惩戒规则,里面都提到这些。有规则,必然有保证规则进行下去的措施,这个就是惩戒应该有的本质。

曾奇峰:

这个当然可以。

伍罡:

正如两岁的孩子不需要为尿床承担后果,十岁的孩子也不需要为上课说话承担后果。如果指定规则的人根本就不知道多大的孩子应该为什么承担什么后果,这个惩戒就是为了满足惩戒人的心理需求,而不是为了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严和来:

拉康有一个意思(我的理解),规则只要在形成了象征性的效率才算这个人真正地接受了规则。

伍罡:

我觉得说的非常好!我们不去抢银行,不是因为了解抢银行要判多少年。而是知道这个事情不好。

严和来:

我觉得断奶的孩子会为断奶承担后果的。两岁的孩子也需要为尿床承担后果,并且能。我昨晚看了学校里的惩戒规则,相对来说,那是孩子可以承担的。

我有一个观点,一个去幼儿园的孩子,应该是已经准备好了去接受更广更深的社会化,而不是开始准备。

曾奇峰:

还有个问题:谁来惩戒惩戒者?惩戒者必须在惩戒链中吧?这个链的顶端是谁?

伍罡:

准备好了的标准是什么?没有幼儿园的社会化环境如何准备?

严和来:

也就是说一个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很好地接收了一些基本的但是重要的社会规则(这些规则因人不同,但断奶和排便应该是人人都有的),如果不是这样,这个孩子多多少少都会有麻烦(实际上,我们就是多多少少有麻烦的)

我觉得一个去幼儿园的孩子,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做人的规则。比如,自食其力,尊重他人,杀戮禁忌,管理自己的身体,控制自己的行动。这些实际上是和孩子的断奶与排便训练连在一起。

一凡从教育角度看“惩戒”:张一凡艺术家/教师/博士作品收藏: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美国艾尔弗雷德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仑美术馆等艺术机构,以及毛焰等私人收藏。微博

一凡Genius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cs/190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