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症状 > 他选择了暴食,你选择了不吃,但是我们知道
他选择了暴食,你选择了不吃,但是我们知道
北京中科白瘕风刘云涛 https://m-mip.39.net/nk/mipso_4402685.html
春天不减肥,夏天徒伤悲。
又到了“露肉”的季节,许多小伙伴看着身上的肉默默叹气,对着美食望而却步。
不过,在追求好身材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健康。很多人过度节食,甚至有一些人存在进食问题,也叫进食障碍。那么,什么是进食障碍呢?
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s,ED)是一组以进食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神经性贪食(BN)、暴食症(BED)以及非典型性进食障碍(EDNOS)。
通常,这四类进食障碍患者分别有以下症状
A神经性厌食
1.病态的低体重(至少低于标准体重的15%)
2.即使体重已经很低,也非常害怕体重增加或者变胖
3.对体重或体型的感知障碍,比如否认病态低体重的危害性或自我评价过分受到体重和体型的影响
4.已来月经的女性出现闭经(即连续3个月经周期没来月经)
B神经性贪食
1.在很短的时间内(如2h)吃下大量食物,缺乏对进食的控制感
2.经常使用旨在影响体重和体型不适当的补偿方法,比如自引呕泻
3.暴食和补偿行为同时出现,至少每周2次,持续3个月
4.自我评价过分受到体重和体型的影响
C暴食症
1.具有发作性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行为,一次可进大量食物,且不分时间地点。但不同于神经性贪食症(BN),患者并不会采取引吐、导泻等方法来控制体重。
2.对自己体型及体重不正确评价,例如对自己体型不满意,或将体型看得过于重要,当成决定自身价值的唯一影响因素。
D非典型性进食障碍
缺乏神经性厌食或神经性贪食的一个或多个关键特征,但除此之外却表现出相当典型的临床现象。
如果你符合以上标准,你就很可能患有进食障碍症
介绍了进食障碍的基本含义,我们知道其症状主要体现在进食行为上。那么进食障碍只是和饮食有关吗?进食障碍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进食障碍主要受以下三方面因素影响
A
生物学因素
基因遗传对进食障碍的影响已被证实。Treasure等报道AN在单卵双生子中有55%的同病率,在双卵双生子中有5%同病,而BN中单卵、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分别为35%、30%,这些发现认为厌食症较贪食症有更强的遗传性。此外,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边缘系统失衡、神经内分泌异常等与进食障碍的产生有一定的联系。
B
心理因素
有关调查显示,进食障碍会与一些典型性人格呈现相关性,如完美主义者,边缘性人格障碍,也与易怒、自卑的情绪相关。此类患者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偏激、情绪不稳定、无端的挑剔和喜好。另外,进食障碍也多见于那些谨小慎微,自我控制能力强的成功女性。
C
社会与家庭因素
神经性厌食症表达了社会主流的审美要求,要求女性应该以苗条身材为美。在这种大众审美的压迫下,女性多有过度追求身体苗条的心理。由于担心发胖,认为胖就是不健康、不美,瘦就有精神、有魅力,所以对身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期望使她们非常注意饮食和体重,唯恐进食就会发胖,所以少吃或不吃食物,或者吃进后再设法吐出来。
另外,进食障碍也与家庭环境有关,如: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严、过分追求完美;孩子对父母过分依赖;从小受到虐待、单亲家庭等。
经调查,进食障碍在人群中(主要为青少年)还具有以下特点。
与性别呈现相关性
男性晚上控制不住暴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性
女性在情绪出现波动时更易出现进食障碍的表现
患者多属于年轻群体
青春期少女或年轻女性是进食障碍的典型发病群体,在西方主要是白人女性。据估计,3%的年轻女性患有进食障碍,进食障碍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国内的关于进食障碍的流行病学还没有权威的资料,有关统计表明,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大概在1.3%~4.98%,典型的发病群体主要是大中学生。
尽管进食障碍的患病率并不低,而且在青少年中尤其常见,仍有很多人对其不以为意,认为“瘦”就是好的。
青少年普遍缺乏了解
样本中,了解进食障碍的不足十分之一,认为进食障碍是一种疾病的不到半数,认为进食障碍没有并发症的有四分之一,对进食障碍的症状及并发症没有足够的了解。
事实上,进食障碍不只是一类异常的进食行为,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同时伴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但也不必过于惊慌,经过合适的治疗,进食障碍是可以康复的。
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治疗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
针灸具有调畅情志作用、可健脾和胃。针灸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作用,能够调整进食障碍患者胃肠功能紊乱状态,使之恢复正常。在胃肠调节方面,大量研究表明针灸通过对神经系统和胃肠激素调节,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肥胖等胃肠道方面疾病有良好效果。
辩证行为疗法
在西方国家,辩证行为疗法(DBT)是进食障碍指南推荐的对神经性贪食和暴食症循证有效的心理治疗。DBT的治疗模式包括个体治疗、团体治疗、电话指导和治疗师咨询组会。帮助患者集中注意力于当下,减少对自我和他人的批判,增加对自身体验的认识和接受度。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技术在于认为认知、情感和行为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CBT的目标就是通过帮助患者修正不切实际的信念、假设和负性自动思维,进而使其采取更实际的想法和行为来调节情绪。CBT理论目前主要包括理性情绪疗法、自我指导训练法、认知治疗等。
PS进食障碍的治疗以心理治疗为主,一些药物也被用于治疗进食障碍。在药物治疗中,氟西汀是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种,已被发现可减少暴食和清除欲望。
此外,进食障碍治疗中提供恰当的运动治疗方案可能有实质性的帮助。由于瑜伽能够帮助克服身体形象问题、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因此瑜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受到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