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症状 > 归樵一诗一得
归樵一诗一得
一首好诗有其“诗境”,“诗境”来自诗人“心境”。为诗者,自有其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读一首好诗,须得“悟境”,即从“诗境”走入诗人“心境”,是对诗者之灵感、匠心、学识、历练、神韵的认知。读一诗,得其一,自足矣。
街上一瞥
何其三
长街美女走如梭,似柳扶风眼闪波。
堪笑楚王销作土,今人犹好细腰多。
“勘笑”下的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今楚王已销作土,然时人好细腰者犹多。为追求苗条,很多女性不惜牺牲健康,有的甚至罹患了一种心里疾病——神经性厌食症。见讽喻。(归樵)周庄小景
周孝杰
黛瓦飞檐绕赤栏,跨河架竹晒衣衫。
渔家小女闲无事,细把珍珠傍水穿。
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黛瓦飞檐,跨河架竹,拉到渔家小女细穿珍珠的人物主体细节描绘,层次井然,场景栩栩如生。(归樵)芭蕉枯死
何其三
曾挥翠袖向人招,翻草难寻旧日苗。
设若有愁谁伴我?今秋无雨打芭蕉。
李石《醉落魄》有“今宵魂梦知何处。翠竹芭蕉,又下黄昏雨。”是将无形相思和惆怅化作绵绵不尽的蕉雨之声。其实,芭蕉在诗人心中已然成为寄托愁绪的载体,今无芭蕉,愁何以寄。状难状之情。(归樵)风来
高但白
东风谁放入村来,晓梦依稀蝶未回。
半树桃花才骨朵,一冬睡眼已全开。
先抑后扬,拟人手法。“一冬睡眼已全开,”让人想到朱自清“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的画意。(归樵)小院乘凉
何其三
清幽应在静中寻,拂面凉风称我心。
门闭隔开尘外事,与花坐到月西沉。
如果是只身坐到月西沉,便淡而无味,“与花坐到月西沉”,花者景也,情也,不仅增添了情趣,更增添了幽微之妙。(归樵)上海竹枝词四首选一
包公毅
小扇玲珑玉腕凉,聚头佳谶画鸳鸯。
檀奴宛转怀衫袖,刻骨相思透骨香。
“刻骨相思”由“聚头佳谶画鸳鸯”而来,“透骨香”由“檀奴宛转怀衫袖”而来。相容相思之深切,与骨扇巧妙挽合,可与温庭筠“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对读。(归樵)空心菜
何其三
三分薄土未嫌贫,不使情沾碧玉身。
前世有心皆碎尽,如今作个没心人。
空心菜与前世因情而心碎的人之间的契合点都是心空,找到精准的契合点,咏物便有浑然天成,妙手偶得之功。(归樵)味莼园赛珍会杂咏七首其二
包公毅
酣紫娇红贮碧筠,茶阑酒幕小逡巡。
不看花面看人面,珍重罗巾扣一轮。
妙在转句,写游客买花“不看花面”却“看人面,”“人面”代指买花女子的善良。这句包含诗眼的主旨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归樵)烟
何其三
每为心高慕九霄,逐云随雨意偏骄。
生来通体无根骨,一遇清风便折腰。
抓住烟的特质,即心高、意骄、无根骨立意,故一遇清风便折腰的讽咏,理自足矣。(归樵)莫愁湖
丘复
莫愁未必便无愁,一种秋心那得休。
今日郁金堂畔柳,愁眉犹带几分羞。
紧扣“莫愁”反向思维。转结借“柳”言愁,“几分羞”见柔婉羞怯,宁静平和,表现的是淡淡的愁绪。(归樵)个人小传:
少年曾牧牛于柳溪之畔,采薪于桃林之野;老来欲固守于幽怀心斋,回归于天然纯粹,便有归樵别名。喜读诗词,偶有一得;好乱涂鸦,聊补性情。评者/归樵编辑/章雪芳校对/冯晓点击回顾
小楼周刊():年第二十二期每周试玉()|嘉宾年(1-3)月目录《小楼听雨诗刊》辛丑新春大拜年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