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症状 >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从精神动力学角度看饮食与心理
1、引言
精神动力学是由弗洛伊德所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学派的基础和核心概念,主要用以解释人类各种精神功能和精神活动之间发展、变化及相互作用的过程。例如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我、自我及超我之问冲突的产生,本能欲望的增强或减弱、滞留或释放,冲突及应对冲突而形成的各种心理防御机制等,因而精神动力学也被称为深层心理学。而且它认为越是在个体生命早期发展中突出的主题,围绕其形成的心理需求特征和精神地貌形态对个体的影响越是深远,因此精神动力学的决定论使其具有某种达尔文主义的色彩。
饮食作为任何生物最基本的一种生存本能,也是人类生命早期最突出的主题,它包括食物和进食两个部分。因此它不仅具有基础性的生物学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刻的心理学的意义。婴儿吸吮妈妈的乳房,是他与世界之间产生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一个联系,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联系。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不仅得到了食物的满足,而且获得了一种口腔快感。这个看似简单实则重大的联系,与人类一些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功能密切相关,如安全感、控制感、依恋关系及自尊感等。因此食物不仅是能量的来源,也是快乐的来源。同时饮食还具有社会文化的意义和功能,如提供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等。本文拟从精神动力学的视角来谈谈饮食习惯、饮食行为、饮食文化等与个体的心理及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2、饮食、情绪和性格
在精神动力学的视野和框架下,摄食行为不简单是一个物质能量流动的过程,它还具有丰富的心理学涵义。在人的心理活动和心理需求中,有许多与“象征性摄食”相关的主题如:攫取、占有、控制、吞并、吸纳、依赖等等。那么是否可以从一个人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行为的特征来预测一个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及特征呢?
2.1、饮食口味
从一个人饮食的口味偏好,可以推测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和情绪特征。如饮食偏重口味的人相较于偏清淡口味的人,情绪活跃程度较高,情感体验更强烈,情绪的平衡性更弱。生活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当一个人处于较高的应激水平时,他的口味会不自觉地加重,会更倾向于选择麻辣辛等重口味的饮食。对甜食的渴求在很多情况下,似乎是对性需求的一种象征性满足。有研究表明,食用甜品所引发的神经生化反应与女性性高潮时的神经反应具有很大的类似,这是否可以解释生活中女性比男性更倾向于选择甜品来缓解焦虑和体验愉悦感?体形较胖的女性比纤瘦的女性也更倾向于喜食甜食,这也许和她们现实生活中更缺乏性需求的满足有关。另外,我们从一些具有地缘性饮食的口味特征,也可以看出饮食与个体情绪和性格特征之间关系的端倪。如在我国的川、湘、渝、赣等地区,人们喜好辛辣口味的食物,故多盛产“辣妹子”“川妹子”等“辣不怕”性格特征的人群。虽然个体的饮食习惯和性格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机制尚未得到科学的实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是不言而喻的。
2.2、偏食行为
饮食习惯中的偏食行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测个体某种人格特质的倾向性。对某种或某类食物坚决地、不合常理地拒绝,往往提示个体人格中的强迫影像:行为方式的刻板、内心世界的僵化缺乏弹性、某些仪式性的观念和行为、对秩序偏执的追求及相对应的对失序的过分恐惧、严厉的“超我”下对人对己的苛刻等。当然对某一个特别事物的癖好或拒绝,也可能意味着个体的成长过程中存在着与偏食对象或者其象征物相关的特殊心理事件。因为食物的多重象征性,对食物的选择风格可以被高度看做是个体建立关系的模型。与偏食相反,有一类所谓“吃百家饭”“吃香喝辣”的人,这种人对食物的开放性态度往往也体现在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多表现得豪爽、开放和适应,在行为方面也具有更多的创新性,敢于突破自己,突破常规思维,生活态度也较积极。
2.3、进食速度
一个人的进食速度可以预测其焦虑水平。进食快速的人往往在行为的其他方面也表现出一致的特征,如:走路快、说话的语速快、工作的进度快等,而且这类人往往对等待缺乏耐心,对不确定和模糊的情境不能容忍。他们往往容易对别的“慢”表达不满和愤怒,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控制和支配的特征。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特征,倾向于追溯至个体早期阶段的喂养方式和母亲的神经特征来解释。往往是因为母亲对孩子的需求没有及时地予以回应、互相矛盾或没有预期的情感表达以及母亲自身的强势和神经质等,都会使得孩子无法在安全依恋的抱持背景下建立其自身的安全感、自恋、信任等健康心理的基石,从而对其在以后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的影响。同理,一个吃饭时过于磨蹭、三心二意的人,也会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这种拖沓、纠缠不清、被动的特征,这可能和其早期的喂养过程中被忽视或者重要抚养人的缺席有关。有意思的是,无论是进食速度过快或过慢的人,饮食的规律性都比较差,即使是有些人因为客观原因如工作要求等使得他们无法按时规律地进餐,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这是他们潜意识中对“无预期”事件的强迫性重复,或是对“偏执‐分裂”的固着。
2.4、不良饮食嗜好
特殊的饮食成瘾如吸烟和酗酒,可以预测个体的亲密关系质量。大量的研究表明,烟瘾和酒瘾等行为障碍和恶劣的家庭人际关系具有高度的相关。据此可以推测吸烟和饮酒行为是个体对无法充分满足的情感需求和亲密需求的病理性补偿。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对吸烟和饮酒过度依赖是个体心理发展中口唇期固着和停滞的表现,固着和停滞就意味着需求未被充分满足,或由于母亲缺乏帮助孩子升华的能力,使孩子无法顺利完成其在每个发展阶段特定的发展任务。而口唇期的发展任务就是建立安全感、信任感和良好的依恋关系。如果发展受阻,这个影响会迁延至后面的发展阶段,影响其后的心理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如自我控制、自我认同、自尊感等。
3、进食障碍的精神动力学解释
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AN)和神经性贪食(BN)两大综合征,好发于14-20岁的年轻女性[1]。对于进食障碍的病因,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看法。心理动力理论认为进食障碍是儿童早期未解决冲突的反映,认知行为理论认为进食障碍是关于体形与外表的错误观念的产物,家庭系统理论认为负性的家庭环境同进食障碍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已有的临床经验和研究表明进食障碍的病因,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以及生理等多个方面[2]。那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来看,进食障碍的病人试图解决的是什么冲突呢?进食障碍的病人在人格层面体现出哪些倾向性呢?这里分别从进食障碍病人的几个突出症状表现来谈谈。
3.1、体相障碍
无论神经性厌食或神经性贪食,都存在对自身体重和形体过分的病态的鍖椾含鍝鐧界櫆椋庡尰闄㈡不鐤楀ソ鐧界櫆椋庡寳浜摢瀹跺尰闄㈠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