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患病危害 > 小儿厌食简易推拿手法11种,屡用屡有效
小儿厌食简易推拿手法11种,屡用屡有效
软件开发求职招聘交流QQ群 https://www.edunews.net.cn/2021/ywbb_0912/131570.html常见小儿病中医特效疗法
厌食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症,是因消化功能障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
一般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成年亦有之。该病多属中医“纳呆”“恶食”范畴,是儿科临床常见病之一。
病因
多因饮食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过饱则积食停滞,过饥则营养不充;或脾胃虚弱,脾气不振;或先天不足,肾阳亏虚,脾失温煦,脾虚失运,湿困脾阳,湿郁气滞,升降失调所致。
症状
食欲减退或消失,不思饮食,或食之无味而见食不贪,甚则拒食;或饮食停滞,脘腹胀满,或伴面色少华,形体消瘦,或伴呕吐,泄泻。长期厌食,可影响小儿营养状况。
捏脊疗法
01
运内八卦-次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内八卦位于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之中指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作画圈状。
手法:以图中黑点为起点,做顺时针作画圆,运的感觉为接触皮肤,又不产生压力,又像是悬空,想象八卦那种柔和感。
作用:形滞销食,常用于食欲不振等病症。
02
揉板门次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板门位置在拇指下。
手法:掌面大鱼际肌之中点,重按有酸麻感,为胃全息反应点。
作用:清胃热、止吐泻、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调三焦之气,主治脾胃运化不足导致的积食、消化不良,帮助小儿解决胃动力不足的问题。
03
清补脾次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脾经位于大拇指桡侧,赤白肉交际处。
手法:清补脾即来回推之。(最好将小孩拇指微微屈曲再操作)
作用:健脾胃、补血气,常用于缓解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引起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
04
清胃经次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胃经穴在大拇指靠近掌端的第1节,注意,可不是整个大拇指。
手法:从腕横纹向大拇指指根推就是清胃经了。
作用:清中焦之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等。
05
清大肠-次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位于食指桡侧面,食指间至虎口成一条直线。
手法:用一只手托住孩子的手掌,暴露桡侧缘,然后用另一只手的拇指螺纹面从孩子手掌虎口推向食指指尖。
作用: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多用于治疗便秘、食积等症。
06
推小横纹(四横纹)1-2分钟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四横纹位于四指掌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用拇指桡侧缘或食、中指螺纹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作用:消胀(腹胀)、退热(口舌生疮、脾胃之热)、散结。
07
掐大四横纹(四缝穴)1-2分钟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四横纹位于四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手法:用拇指逐个掐揉,掐一揉三。
作用:消食导滞、祛痰化积,对食欲不振、疳积、腹泻、腹胀、腹痛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08
摩中脘1-2分钟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中脘位于肚脐直上4寸。
手法:用一手大鱼际着力按摩该穴位。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09
摩腹1-2分钟
▲手法动画示意
手法:一般采用顺时针的方式,使大便沿升结肠、橫结肠、降结肠的方向运动,坚持操作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成人也是。稍大点的孩子可以采用揉腹的方式,即有一定的渗透力进行。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多用于防治腹痛、腹胀、便秘、疳积等症。
10
按揉足三里2分钟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3寸,胫骨旁1寸。手法:用拇指按揉该穴(一边一分钟)。
作用:足三里为人体第一保健穴位,按揉足三里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对于孩子因脾胃不和引起的食积不化有调理作用。
11
捏脊3-5遍
▲手法动画示意
位置:后背正中,整个脊柱,从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
手法:由下往上提捏孩子脊旁1.5寸处3-5遍,每捏3次向上提一次。
作用:捏脊可以促进孩子脾胃消化,避免肠胃积食。
来源:中医学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