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相关医院 > 防止酸性体质,重视心身疾病

防止酸性体质,重视心身疾病



医学专家特别提醒人们:百病之源——酸性体质

人体的酸碱性变化是人体健康状况的直接标志。健康人的体液应该呈弱碱性,PH值在7.35~7.45之间。一般初生婴儿也都属弱碱性体液,但随着外部环境污染、体内阴阳失调,及不良饮食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变化,使我们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酸性体质”者常会感到身体容易疲劳、精神不振、易得感冒、记忆力减退、经常腰酸背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手脚发凉、腹泻、便秘等,医院又检查不出什么毛病。尤其是女性,出现酸性体质的概率更高。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大的疾病。

酸性体质的特征就是体液的PH值经常低于7.35,医学证明,如果人体倾向酸性,人体细胞的作用就会变差,导致废物不易排出,肾脏、肝脏的负担加大,新陈代谢缓慢,各种器官的功能减弱。多项医学试验证明,人体酸化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随之而来的疾病有:癌症、痛风、糖尿病、脑溢血、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心脏病、肾脏病等。酸性体质如果不予改善,将使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其性格将偏向敏感、焦躁。因此,医学专家提出: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就国内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约70%)的人属于酸性体质。

就不良生活方式这方面的原因来分析,以下情况极易导致酸性体质:

1、工作紧张,心理压力大;2、经常过量抽烟、饮酒;3、长时间久坐或久站,缺少户外运动和锻炼;4、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熬夜、不吃早餐;5、饮食不均衡,喜欢吃肉食、油腻、烧烤类食物。……

其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尤其要注意,那就是许多人忽视早餐。由于工作太忙,来不及吃早餐或草率应付的人很多,其体质会变酸。一天三餐中,早餐占了70分,午餐0分,晚餐30分。可见早餐最重要。但越来越多的人不重视早餐,一早空着肚子,体内没有动力。人体本来就是一架极精密的机器,在这种情况下,身体会自动使用甲状腺、副甲状腺、下脑垂体等腺体,去燃烧组织,因而造成腺体亢进、体质变酸,长此以往将导致慢性病。

酸性体质的产生是体内碱性物质不足所造成,自我预防和改善酸性体质可先从饮食下手。首先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营养摄入的平衡。可以多吃些偏碱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苏打饼干等。多喝碱性离子水,少喝酸性水(如市面上的纯净水、可乐饮料等)。一般食物的酸碱性分别如下:

强酸性:蛋黄、乳酪、白糖做的西点或柿子、乌鱼子、柴鱼等。中酸性:火腿、培根、鸡肉、鲔鱼、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奶油、马肉等。

弱酸性:白米、落花生、啤酒、酒、油炸豆腐、海苔、文蛤、章鱼、泥鳅。

弱碱性:红豆、萝卜、苹果、甘蓝菜、洋葱、豆腐等。

中碱性:萝卜干、大豆、红萝卜、蕃茄、香蕉、橘子、番瓜、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强碱性: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芽、海带等。尤其是天然绿藻富含叶绿素,是不错的碱性健康食品。

除了注意饮食之外,还要杜绝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因为情绪对体液酸化的影响很大。更重要的是,必须保证适量的运动。建议采取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骑自行车、步行、有氧健身操、太极拳、瑜伽等。长期坚持有氧运动,能增加体内血红蛋白的数量,提高机体抵抗力,抗衰老,增强大脑皮层的工作效率,提高心肺功能,增加脂肪消耗,防止动脉硬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减肥者如果在合理安排食物的同时,结合有氧运动,不仅减肥能成功,并且减肥后的体重也会得到巩固。有氧运动对于脑力劳动者也是非常有益的。另外,有氧运动还具备恢复体能的功效。

总之,改善酸性体质,要从思想上认识其危害,分析各种因素,全方位多管齐下,最终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未病先防,将各种疾病消灭于萌芽阶段,恢复人体本有的酸碱平衡之生态。

心理学、医学专家还提醒我们,要重视心身疾病。心身疾病又称为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且主要表现为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它们的发病、演变、预后和转归都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现代的健康和疾病模式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与社会、心理和生物学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但是,就具体疾病而言,有的以生物学因素为主,例如急性感染、中毒等;有的则与心理和社会因素的联系较为密切,例如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十二指肠溃疡、过敏性皮炎等。医学上把后面这类主要由心理和社会因素导致的疾病称为心身疾病。常见的心身疾病有:

循环系统心身疾病: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心率不齐、猝死等;

呼吸系统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心因性咳嗽、换气过度综合症、神经性干咳;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过敏性结肠炎、神经性厌食、肠道易激综合症、神经性呕吐、习惯性便秘等;

神经系统心身疾病:偏头疼、紧张性头疼、植物神经失调症等;

内分泌系统心身疾病: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肥胖症等;

泌尿系统心身疾病:夜尿、心因性阳痿、过敏性膀胱炎;

运动系统心身疾病: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肌痛症、书写痉挛、外伤性神经症等;

皮肤科心身疾病: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荨麻疹、斑秃、多汗症、慢性湿疹、银屑病等;

眼科心身疾病:原发性青光眼、心因性视觉障碍、视力疲劳、眼肌痉挛;

耳鼻喉科心身疾病:美尼尔综合症、心因性听觉障碍、咽喉异物感、耳鸣、晕动症、失音等;

妇产科心身疾病:原发性痛经、心因性闭经、经前期紧张综合症、更年期综合症、心因性不孕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等;

生殖系统心身疾病:男性性功能障碍、女性性功能障碍等;

心理和社会因素是怎样造成心身疾病的呢?心理学、医学专家告诉我们:某些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刺激作用,可以在人的心理和行为上导致一种应激性的反应,进而使人的机体产生一系列变化。这是因为心理活动有其生理基础,支配我们心理活动的神经系统的有关部分,同时也是我们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支配者。心理上的每一次变化,都能引起肌肉、心率、血压、呼吸、代谢和体温等方面的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变化。如愤怒时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悲伤时胃肠蠕动下降,消化液减少,食欲锐减。特别是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或免疫系统等中介机制,造成胃肠、心血管、内分泌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变化。起初,这种应激反应只是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尚无组织结构的改变。但是,如果引起应激反应的心理和社会刺激十分强烈,或相当持久,或反复发生,就会使机体由功能性改变逐渐演变为器质性损害,从而形成心身疾病。长期心理紧张、激动、焦虑,会导致原发性高血压;长期处于恐惧、愤恨、忧郁等消极情绪之中,对胃肠功能的危害最为明显;长期、反复的消极情绪,容易使人患上心脏病;长期或过度的心理紧张,可使内分泌失调,患糖尿病。

心理学、医学专家提醒我们,在一般人群中,心身疾病的患病率相当高。大约每10个人中,便有1人患着某种心身疾病。

在以上情绪性疾病、心身疾病中,常提到“植物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何为“植物神经”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呢?

心理学、医学专家告诉我们:人体有两套神经系统。一种是自主运动神经,受大脑主观支配,比如肢体活动。另一种不受人主观支配的便是植物神经。植物神经主要支配心脏跳动、血管舒缩、肠胃活动、内分泌器官、消化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比如心跳快慢、血管收缩、出汗等。当植物神经紊乱时,便会出现1、心率或快或慢或心率不齐、心慌气短、血压不稳。2、食欲减退、胃脘胀满、水肿。3、情绪不稳、烦躁易怒、盗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大多是由于长时间精神紧张、神经衰弱引起的。所以治疗时应采用心身兼治的原则,首先要消除紧张情绪,改善心理环境。

什么时候最容易得这些情绪性疾病和心身疾病呢?是心理受到重大打击的时候最容易得这些疾病。在前面第五部分中说到恢复初期时,曾谈到:心理学专家和医学专家研究发现,每五个遭受到重大挫折的人群中,有四个人在遭受到挫折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两年内生病,期间各种疾病的发病率都有所提高。较大的挫折缩短生命一年以上,重大挫折缩短生命三年以上。因此,当人们遭受重大挫折、遇到重大精神打击时,是最易发生以上情绪性疾病和心身疾病的时候,也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时候。

健康平衡学的原理是:

生病=心理因素失衡+体内元素失衡。健康=心理上平衡思想+生理上平衡营养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良好的心理平衡可以促进生理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良好的生理循环,又可以促进心理更加平衡有序。反过来,不良的心理会使生理进入不良的循环状态。不良的生理循环又使不良的心理更加趋于失衡。人体从健康发展到疾病,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健康和疾病的临界点前,如果措施得当,可以恢复到健康状态。如果不及时处理或处理不当,就可能进一步发展成疾病。

当确认主要不是由内因引起的疾病时,应向外因(即六淫与疠气)和不内外因(即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伤害等)两个方面查找原因,以便积极采取措施,使自己尽快恢复到健康期。

有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作的定义,研究发现,只有5%的人符合健康标准,75%以上的人群处在健康与疾病之间。也就是所谓的“亚健康”状态,国外也称为“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美国曾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大约35%的人因为生活紧张而引起了心脏病、消化系统溃疡和高血压等疾病。几乎所有的神经性消化不良、失眠症、头痛、蛀牙、后天的心脏不适症及胃溃疡、麻痹症等,都与恐惧和焦虑有关。

大量事实证明,在病魔面前,心理防线一旦崩溃,则会成为病魔的牺牲品。

心理学专家、医学专家虽然以大量研究资料证明:每五个遭受到挫折的人群中,有四个人遭受到挫折后,在经受人生巨变的最初两年内生病。但也同时证明了:这五个遭到挫折的人群中还有一个人没有生病。这个没有生病的人,就是心理平衡最好的那个人。

心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把自己当作病人,你就永远像病人一样的生活;你把自己当作健康者,你就会和正常人一样健康乐观地生活。”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保持优良心态,维持心理平衡是保持生理健康的关键。当遭受挫折时,要努力防止情绪大起大落,尽力保持心理平衡。生理失衡生病时,一定要查找出生病的具体原因。抓住主要矛盾,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包括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知识,思考解决的办法。如找心理医生咨询,到医院医治、加强身体锻炼等,尽快使生命恢复到健康期。恢复的过程就是将心理失衡导致生理失衡的程序逐步颠倒过来的过程。心理学家的职责主要是治疗人的心理失衡问题,医生的职责主要是治疗人的生理失衡的问题。心理学家与医学家相结合,是治疗由心理失衡到生理失衡的最佳途径。但无论如何,外因只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个人素质才是决定的因素。即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和肌体抗病能力是关系到发病与否、病症轻重和病后恢复的决定因素。

每个人都应该当好自己的心理和生理医生,每个人都应学会让自己的生命之舟及时减载,因为它载不动太多生活的沉重。

据最新报道,我国人均寿命71.8岁,高于世界的平均寿命66岁。而健康寿命却只有62.3岁,居世界第81位,而邻国日本则高居世界首位。

另据《大河报》年2月9日第9版《天天健康》栏目《国人生活方式六大不足》一文介绍,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主任马冠生指出:“最近10年,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膳食模式及常见病种类发生了巨大转变,慢性病发病率迅速上升。年,我国居民死因排在前三位的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和心脏病;18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达1.6亿;糖尿病患者多万……我国是慢性病发病情况最严重的9个国家之一。如果不采取行动,今后10年,将有上亿人死于慢性病。”

“远离疾病,健康长寿,60岁以前没有病,80岁以前不衰老”,目前已成为全世界人类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年,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宣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这意味着,得病不得病、健康不健康、长寿不长寿,至少有70%以上的决定权掌握在你自己手里。

………………………………………………………

?梵天身心健康管理,

您的私人健康医生。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xgyy/12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