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相关医院 > 您真的需要输液吗浅谈输液治疗的利
您真的需要输液吗浅谈输液治疗的利
输液治疗无疑是医学的巨大进步,随着药物的发展、输液设备、器材的不断完善,技术的不断进步,把现代医学带进高速发展之路。
人类经过几百年的不断探索,随着微生物学、生理、病理、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输液技术不断完善,输液治疗已经成为重要的现代医学治疗手段,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首先我们应该肯定输液治疗的成果,感谢在输液治疗道路上探索的前辈,感谢他们为人类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输液治疗在对人类健康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过度输液也带来了危害。
医院门诊这样的输液大厅人满为患。还作为先进经验介绍。
中国的人均年输液量是世界第一(年数据:中国人均一年里挂了8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存在较为严重的过度输液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几十年来的习惯,包括患者自己,常常有些患者认为我住院就是为了输液,不输液来住院干嘛?
曾几何,心脑血管病患者,不管什么情况,一年二次“常规”输液成了一些患者和某些基层医生的共识。认为输液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有人说现在输液很安全,是的,我不否认。比起几十年前,目前输液反应明显减少,减少到不引起人们注意的程度。加之一次性输液器具的发展,个体诊室再不需要自己消毒输液管等,使随时随地输液成为可能,加剧了过度输液。
过度的输液治疗,对人体的危害还是很大的,所以国外有“输液比手术还危险”的说法。
那么问题来了:您真的需要输液吗?您的病真的需要输液吗?
尽管今天输液已经不是难题,但是治疗的基本原则仍然是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脉输液,静脉输液仍然是最后的选择。
一、过度输液的危害:
1、降低免疫力。
2、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
3、导致人体菌群失调:在基层过度输液很多都是输液抗菌药物,乱用抗菌药物导致菌群失调、细菌耐药。
4、不良反应。
5、微粒危害:是最隐蔽的危害,是不引起人们重视的危害!尽管目前的液体、药物生产工艺先进,要求严格。但是液体和药物安瓿都有“微粒”(液体和药物生产过程中混入的,或输液过程中混入的),微粒对人体有害。特别是直径越大的危害越大。(微粒对人体的危害见附一)
多数门诊患者不需要输液!
二、常见的输液治疗误区:
1、慢性病:对于多数慢性病平稳期来说,不需要输液,只需要按医嘱进行预防(中西医均可)。如糖尿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高血压、慢性关节疼痛、类风湿等等。
2、非细菌性炎症:如肱骨外髁炎,骨性关节炎等不需要输液。
3、多数感冒不需要输液治疗。
4、单纯咳嗽不需要输液治疗。
5、发热不一定是输液的指征。
6、多数无菌手术不需要输抗菌药物。所以在能正常进食的情况下不需要输液治疗。
等等还有很多不需要输液治疗的疾病,其实每一个医生可能都听过患者这样的提问“需要输液吗?我想输液快快好!”很多时候提问的人所患疾病你真的想不出什么药能静脉给药。早年由于基层医生(特别是乡村医生)由于体制和技术的限制,催生了“三素治疗”(抗生素、维生素、激素);近年又增加了一个“活血化瘀”,基层输液乱象基本集中在这些方面。现在不是还有个别个体诊所在推行“输液套餐”吗?
软塑包装的液体比玻璃瓶和硬塑包装的液体污染的机会少,因为不需要进入空气。
附一:液体微粒危害:
液体微粒危害是最“隐蔽”的危害。输液后潜藏在血管里的微粒,使人几年或几十年后才出现中风、栓塞等疾病。他们都是输液污染病。所以过度输液并不能预防中风,相反还是引起中风的一个原因。
(一)什么是微粒污染?
输液微粒污染指在输液过程中输入液体中含有的非代谢性颗粒杂质,其直径一般为1~15μm,大的直径可达50-μm,随液体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过程。
常见的微粒如橡胶微粒、塑料微粒、玻璃碎屑、结晶体、纤维素、毛絮、尘埃微粒、碳黑和中草药大量的胶体微粒等等。
(二)微粒来源:
1、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微粒:在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都会对药液产生不同程度的污染每一瓶液体和药物安瓿中都有几千个微粒),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由于提纯工艺有限,药液中存在大量不容性胶体微粒。(中国药学会把所有中成药注射剂均列为高危药品C级!C级高危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是难预测、非特异性、没有明确的时间关系、潜伏期长。)(注:并不是反对中医药,只是提醒中药注射剂使用要特别谨慎,何况注射剂并非传统中医药。)
2、临床操作时产生的微粒:插管、排气等操作可使输液中的微粒明显增加,尤其是50微米以上的异物和纤维。尽管在针剂或粉剂生产中,采用隔膜防止橡胶塞与药液接触污染,但隔膜被针头穿刺后,橡胶粒进入药液的问题仍不能避免。
3、添加药物产生微粒污染:临床治疗常直接在大输液中添加药物,加药后微粒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粉剂溶解不完全;由于药物分子之间发生相互理化作用;溶媒的改变;输液中PH值的变化等都会在药液中产生新的微粒。
4、环境产生的微粒污染:大家知道在我们输入玻璃瓶和硬塑料瓶液体时可以看到液体中冒气泡,那是病房环节中的空气通过输液器的进气管进入药液,病房中大量尘埃、纤维和细菌等就会进入液体,可使药液里的微粒增加几十倍。尽管进气管有空气过滤器,但也不能完全过滤。所以安静的病房环境,减少人员走动,病房消毒(消毒可以减少病菌,但不能减少微粒)很重要。另外没有进气管的软塑包装可以减少这种污染。
5、药物放置时间和存储条件产生污染:药物的理化性能不同,或粉剂或水针,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存储条件的变化,都会产生结晶和沉淀。
6、切割安瓿时产生的微粒:安瓿在热封口过程中,瓿内形成负压。切割安瓿的操作方法不规范,会产生几十万个细小玻璃微粒。安瓿断裂的瞬间,瓿内的负压把玻璃碎屑吸入药液。
(二)微粒的危害:
微粒的特点是肉眼看不见、会移动、不能在体内代谢,肾脏也不能排泄直径超过2微米的微粒。可以这样说一旦进入人体,永久不会排出,在人体潜伏终身。可以造成人体多种危害。造成的危害又常和患者已有的疾病或其它疾病很难区别,因而常常被人们忽略。输液微粒污染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微粒堵塞血管的部位、血流阻断的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肺、脑、肝及肾等是最容易被微粒损害的部位。1、直接阻塞血管,引起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
2、红细胞凝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
3、微粒进入肺毛细血管,可引起巨噬细胞增殖,包围微粒形成肺内肉芽肿,影响肺功能。
4、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
5、微粒刺激组织而产生炎症或形成肿块。
机理:成人毛细血管为6-8微米,婴儿毛细血管仅为3微米,大家知道红细胞通过毛细血管是可以变形通过,而微粒是不可能变。这样就会堵塞血管,所以对儿童的危害更大。老年患者、肿瘤患者、心脑血管病患者由于通常都伴有血管硬化、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等病变、微粒对其影响比普通患者要严重。
微粒与血栓梗死有一定的关系。微粒形成的静脉血栓影响人们的微循环,使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升高和年轻化。
较大微粒可以造成局部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或组织缺氧,静脉炎、水肿、肉芽肿,形成肿瘤等种种输液反应,又常和患者已有的疾病或其它疾病很难区别。因此而被人们忽略。
附二:输液治疗发展简史:
年,当时将3名男童的血液给予教皇三世。这次输血是灾难性的,3名男孩和教皇全部死亡。
年,才由Libavious重新提出将血液从一个人输给另一个人的输血概念。也是静脉治疗的开端。
年英国人威廉.哈维发展了血液循环的理论,奠定了静脉输液的生理学基础,号称世界生理学之父。
其后还有很多西方人进行了输液、输血、甚至输入动物血的大胆实践,失败多成功少。
年巴黎医师协会通过了禁止法案,禁止静脉治疗。这样其后的年没有发展。
年英国人发现输血后可以降低产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Philipsyngphysick
年英国人不伦德尔第一次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输血,2天后病人死亡,之后,输血9人,5人死亡,4人成功。
年苏格兰发生了霍乱流行,这也是静脉内治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这次流行中,ThomasLatta实验性地给一个病人输入了盐水溶液。成功地救治了一位"奄奄一息,任何东西也不会刺痛他,实际上,他已经消瘦得不成样子,我恐怕还没准备好用具,他就会断了气"的患者。病人最后康复并活了下来。成功使这种疗法在霍乱流行中得到广泛使用,但其成功率有限。
其后,年Krug报道,给神经性厌食者输入牛奶。
年Biedl和Krause肯定了输注葡萄糖的作用。
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发现微生物引起感染
年(英国)约瑟夫.李斯特发表喷洒石炭酸作为消毒剂的消毒理论。
年维也纳大学血液学专家兰特斯坦纳(奥地利病理学家)和他的学生发现了人类ABO血型,解决了输血反应问题,但是仍然存在凝血问题。
年发现第四种血型AB型。
年一战中成功使用枸橼酸钠抗凝剂。
年器具的消毒和灭菌成为常规。
年美国人发现热源质。
年佛洛伦斯解决了静脉输液治疗时发生热源反应的难题,使静脉输液更加安全。
……
输液的器具也经过了数代人不断改进与完善,今天的液体、输液器具的生产,材料对人体的危害、消毒灭菌等等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输液治疗发展过程中,无数的医学家、科学家做出艰难的探索,才有了今天成熟的技术,当然也有无数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闲置的门诊输液室才是进步!个体诊所一天几十个上百个输液患者正常吗?
结束语:输液治疗是医学发展的巨大成就,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过度输液则有害身体!拒绝过度输液从您我做起。
医院外聘专家坐诊时间
1、放射科专家:医院影像科主任郭兴华,周六早上。
2、彩超专家:医院彩超室主任,周六早上。
3、妇产科专家:医院妇产科主任王转爱,周六早上。
4、心内科、肿瘤科专家:医院内科主任徐天锁,周日早上。
5、骨科专家:运城市中心医骨科副主任丁建峰,周日早上。
6、康复理疗科:医院康复理疗科杜亚洲,逢8(8号、18号、28号)坐诊。
7、儿科专家:医院儿科张小学教授,不定期坐诊,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