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相关医院 > 厌食症惊情四百年的少女杀手

厌食症惊情四百年的少女杀手



很难想象一只讨厌水的鱼怎样生活,可有些人却不能和维系自己生命的食物和平相处。厌食症就是通过这样残酷的手段一点点地蚕食生命(尤其是年轻女性的生命)的。但,对于厌食症,你了解多少?

厌食症是谁?

提起厌食症,顾名思义,你大概能推断出他的作案手段:年轻爱美的女孩子,在他的怂恿下,节食减肥瘦过头,终于被他陷害。

其实你只说对了一半,神经性厌食症分为两个亚型:限制型(restrictingtype)和暴食型(binge-eating/purgingtype)。限制型厌食症最符合我们的印象,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规定,限制型厌食症的诊断标准为:

1成人体重低于期待值的85%,生长期儿童体重增长减慢或停止,导致其体重低于期待值的85%

2即使在体重偏低的情况下,也对增重非常恐惧。

3对体型体重的认知扭曲,将体型体重与个人价值相关联,否认目前体重偏低情况的严重性。

4.已有规律月经的女性停经超过三个周期以上(使用激素才能维持其月经周期者也视为停经)[1]。

而暴食型厌食症除了以上症状,还可能有一次性吃下大量食物、自行催吐、过度锻炼或者使用利尿剂、泻药等等行为,容易导致厌食症症状被掩盖,或与贪食症等其他摄食障碍混淆而不易诊断。

厌食症最早有据可查的病例始于年[2],在当时被认为是上流社会少女因为心情烦闷而引发的“神经性消耗症”。但其实,控制饮食直到皮包骨甚至香消玉殒的案例,在这之前就已有之。

能否超脱口腹之欲的享受,摆脱来自本能的限制,成了各种宗教灵修的着力点。13世纪的欧洲,信仰天主教的女孩子们为了表现自己的虔诚,常年仅以一点点食物果腹,视饥饿为洗脱原罪,诚心侍奉上帝的善举。她们称之为“神圣节食(HolyAnorexia或Anorexiamirabilis)”。就算因此而死,也是件值得褒奖的事情[3]。文艺复兴之后,这种传统才慢慢消失。

可随着20世纪初时尚业的蓬勃发展,瘦削如平板的身材被所有潮人追捧,厌食症也再次借尸还魂,随着芭蕾舞女、体操运动员和时尚模特一起席卷东西方世界,成为时尚界的“流行病”。目前全世界约有0.3%-3.7%的人患有厌食症,高发年龄在14-19岁,其中90%是女性。

如果说中世纪的姑娘们节食是为了追求信仰,那么当代的信条就应该是完美主义。聚光灯下,所有瑕疵都无所遁形,观众们越来越刁难你在屏幕上的大饼脸、粗象腿。“好女不过百”、“要么瘦,要么死”——这个口号还真不是夸张,厌食症致死率高达10.5%[4],让本是咬牙切齿的励志语录,多了几分“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

疑幕重重:基因还是大脑?

若不是因为传媒提供的各种“天后女星保持身材的秘籍”,你很难想到可以扣喉引吐来平复刚才吃掉一块奶酪蛋糕的内疚;不是那些穿着清凉,纤腰不盈一握的封面女郎,你大概也不会对肚子上的游泳圈如此恨之入骨。

心理治疗师和大众媒体之间的战争,从此愈演愈烈,从专业探讨一直蔓延到社会生活领域,封杀过瘦模特,谴责宣传蔬菜代餐、排毒饮食。似乎没有了时尚圈,厌食症就能跟着销声匿迹。可事实上,这位少女杀手背景复杂,至今还让人捉摸不透。

童话里拯救公主的骑士靠的是利剑宝马,21世纪拯救公主的科学家靠的是基因分析和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技术。厌食症虽然跟家庭环境,亲子关系,社会媒体影响都有脱不开的关系,但一直保持稳定的发病率和家庭病例的扎堆出现,说明它的发病机制必然有生物学证据。双生子研究和家庭基因分析给科学家的假说打了一剂强心针,那些内疚的父母终于可以解脱了。研究证明,1,3,4号染色体上某些基因的多态性表达与限制型厌食症有显著关联[5,6]。而掌管饥饿信号感受和传递的一系列激素及其相应的基因调控——如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elin)和刺鼠肽基因相关蛋白(Agouti-relatedprotein,AgRP)——将为我们深入理解厌食症的发病机制开辟新的方向[7]。

除了基因之外,大脑功能的变化也被科学家们密切







































白癜风饮食禁忌
治白癜风西安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xgyy/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