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



编辑

Elegant校对

Elegant小蜗牛

01

为什么小时候表现越「乖」、越「懂事」的孩子,

长大之后心理问题越多?

回答一:

诗茗茶伶:

孩子的成长过程应该是主动去探索这个世界,而大多数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失去了主动权!

孩子们对事物的认知,大多都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父母和老师!

思维方式的有限,生活学习模式的局限,家长和老师们之间的沟通偏差等因素。

让处在三方环境下的孩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适应和察言观色,甚至投其所好的能力。

他们的乖巧懂事,往往伴随着目的,取悦身边的人。

久而久之,很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孩子是非常单纯的,他们不曾踏足和探访社会和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获取知识乃至其他资源的方式增多。

当他们踏足社会,才发现,很多东西都和他们一直熟悉的思维模式不一样。

毕竟,社会跟学校不同,职场和班级不同,同事和同学不同。

各种不同,各种新事物,新视野,颠覆了他们小时候形成的三观!

长此以往,心里压抑,得不到理解,各种压力接踵而至,这些问题都成了所谓成长的必修课!

每个成年人心底都有一个小孩,我们都需要在守护初心和面对现实之间,学会自处和平衡心态!

回答二

心萌兔:

过度的“乖”和一味地无原则服从,意味着丧失自我,忽视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情绪,独立意识能力差。

长大以后总是以满足他人愿望和获得他人认同为生活主导。

心理动力学认为,在幼小的时候引起的愤怒或仇恨的对象十分强大,孩子就会把自己想象成攻击的对象加以攻击。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被称为“攻击性转向自身”。

孩子对强大的“客体”的愤怒转向自身,通过内心将自己分裂成“好”的和“坏”的两种人格,对“坏”的部分又试图加以分离。

心理学研究证明:神经性厌食症、长期便秘、腹泻等症状均与愤怒的自身表达有关。

吐出的东西或通过肛门排出的东西代表着“坏”的必须被分离出去的东西。

回答三

刘文娜:

乖和懂事,那是什么呢?

那是外界用来评价我们的词语或标准。

当我们认同这些评价,并为这些评价而活,就失去了和自己内心的合一。

忘记了什么是喜悦和快乐,生命自发的能量被压抑。

越长大,越分裂,总有一刻会无法维持表面的圆满,因为那个分裂是内部的。

而如何跨越分裂重新走向合一,则取决于个人的觉知能力。

乖和懂事无所谓好坏,而是我们自己长大后,如何走上内在的探索之旅。

回答四

Sophia婧:

小时候表现的“乖”和“懂事”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先天性格比较乖顺,对长辈的一切要求内心毫无波澜,都能答应。

这类型的人长大了,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因为从小生长的环境很少会拒绝。

哪怕心里不乐意嘴上也很难说个“不”字,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内攻。

第二种,从小在长辈强势教育的压迫下形成的,长辈很喜欢对孩子说,“如果你不乖,你不表现好,我就不管你了。”

诸如此类的话。

幼小的孩子本就是缺乏表露内心的倾诉,被长辈经常这样“恐吓”,很容易造成缺乏安全感的自我保护系统。

他们为了让长辈父母满意,藏起需要表达,宣泄出不快,没有安全感的自我,刻意表现出他们想要的样子。

但是这种东西在心底隐藏的年份越久,长大后黑化的机率越高。

相比那些从小就受到足够的重视和爱的孩子,他们缺乏爱和恨的表达机会。

或许在父母眼里,没把他们当独立的个体,把太多自我情绪施压在孩子身上,给孩子形成了不小的心理阴影。

一个很少有机会做自我表达并被认可和接纳的孩子,就像是没被阳光照过的幼苗,没吸收到足够的养分。

即便长成参天大树,底子也是虚的,难免会有许多内部的虫子时不时地来啃食他。

壹心壹益主笔团:

诗茗茶伶,收故事的乾坤袋,你住在我心里,为你烹茶煮诗,余生相伴。

心萌兔,敞开与倾听,都是为了与“存在”相遇。

刘文娜,生活的不确定性,是我们内心萌生希望的来源。

Sophia婧,以史为鉴,以梦为马。行于当下,不负韶华。

本文文字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有任何心理与情感相关疑问

可通过菜单栏的你问我答向我们提问(可匿名)

壹心壹益为你解答

搜索文章/心理咨询与测试/转载等请戳菜单栏yixinyiyipsy

.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cs/182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