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厌食常识 > 抑郁症困住了多万个中国孩子

抑郁症困住了多万个中国孩子



抑郁不是一种病,不是一个病理过程的终点,而是标志着我们的生活失去了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陷入了桎梏。这是在给我们敲响警钟,我们该开始一段旅程了,一段完善自己、让自己变得快乐的旅程,一段让我们的生活有所改观的旅程。——JamesS.Gordon(精神病学家曾任美白宫补充和替代医学政策委员会主席)

好事?!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国内精神类药物市场前景可观

添加抗精神病药物,会给抑郁症患者带来巨大的死亡风险!

「儿童节」警惕儿童劫!

童年遭遇不幸,将带来终生阴影!(附:自检问卷)

父母童年越不幸,孩子成长越糟糕!(附:自测问卷)

你是不是?那个童年受伤的孩子!(附:自我检测问卷)

出品丨虎嗅科技组

作者丨石晗旭

编辑丨宇多田

题图丨《小欢喜》剧照

即便每次的“渡过”亲子训练营都会做好安全预案,但邹峰没想到,自己真能见到孩子试图跳海自杀的一幕。据邹峰回忆,去年3月的一天,“渡过”亲子训练营中几个十几岁大的孩子正在营地附近的海滩旁体验滑翔伞冲浪。他们身上绑着伞,系在船尾。船一开,孩子就像风筝一样飞起来,海平面上都是欢声笑语。突然,一个孩子在半空中惊叫:“许梦!”周围人四处望了望,发现那个叫许梦的女孩儿正一步步向海水深处走去。3月的海水还有些凉,当时浪又大,但许梦竟浑不在意。安全员匆忙赶来费力将她拖回沙滩前,海水已经没过了许梦的脖颈。再晚一步,她可能就被海水卷走了。后来邹峰才知道,许梦为什么试图自杀。跳海的前几分钟,她正跟同伴一起穿戴装备,教练突然叫住她:“你太胖了,飞不起来。”患有抑郁症的许梦本就十分敏感,一下子便被这句话击倒了。在中国,像许梦一样为抑郁症所困的青少年,约有万个。为了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前媒体人张进发起了“渡过”亲子共训营,邹峰是联合发起人之一。至今的12期训练营共接收了约个青少年,其中大多是“原本很乖的孩子突然打死不愿去学校,人也变得或消沉,或易怒”。亲子营的一次活动,图源:渡过而家长们喜欢用“青春期”来解释一切,医院拿到一纸“抑郁症”的诊断。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能在确诊之后想办法治疗,都算得上“幸事”。与社交媒体上大众愈发热情高涨地探讨相反,当下,我国抑郁症患者的就医率极低,不足10%。且“可能只有7%的患者坚持治疗”,抑郁研究所创始人任可很无奈。显然,政府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9月,国家卫健委在《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各个高中及高校应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这或许是个好的开始?失控的孩子,失序的家庭接到我的电话时,晓晓妈妈刻意压低了声音,生怕被孩子听见。她从没料到自己寄予厚望的女儿会有休学在家的一天。到现在,原本该升高二的晓晓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去学校了。“除了吃饭、排泄,孩子很少踏出房门一步,更别说出家门”,电话那头的晓晓妈妈重重叹了口气。在她的印象中,女儿是在上学期期中考试失利后突然变了。一开始,女儿总是找借口请假,后来甚至在学校待不到半天就往家跑。她试着跟女儿谈心,也责骂过甚至哀求过,但女儿都拒绝交流。“直到有一次,孩子突然跟我说:‘反正我干什么都不行,不如死了算了。’我这才意识到孩子应该是出了问题。”医院,没成想,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抑郁症。三个多月过去了,说起这个诊断结果,她的声音仍还带着些恐惧。为了稳住孩子,晓晓妈妈只好妥协,开学时给晓晓办了休学,在家面对女儿也如履薄冰。但私下里,她仍然向我表达了自己的焦虑,“不读书,孩子以后能干吗呢?”学业压力加剧之下,易感性较高的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图源:视觉中国可在晓晓心中,妈妈这所谓的关心是个好大的负担,“她经常突然就发飙了。作业写晚了、题错的多了、跟同学出去玩了,只要她不顺心,我就要挨好一顿骂”。晓晓在QQ上告诉我,那次期中考试,自己从班级前十滑到了四十几名,本就濒临崩溃了,回家却还要面对来自妈妈的狂风暴雨。“我们什么都为你付出了,为什么你连学习这么一件事儿都做不好?”据晓晓回忆,从小到大,这句话,妈妈重复了好多好多遍。而她只觉得疲惫不堪。即便在这样的时刻,父母也鲜少会反思自身的问题。但孩子是有怨气的。即便张进在过去几年间访谈过不计其数的抑郁症患者,年10月在杭州发起第一次亲子营时,眼前的20个青少年还是让他震撼。入营第三天晚上九点多,营地里一位老师召集这帮孩子一起谈谈心,不带家长的那种。没成想,期待中的“围炉夜话”演变成了对家长的控诉大会。“我有一次考试没考好,回家后父母看了卷子,让我滚,还叫我‘永远不要回来’。”一个孩子开了腔,“他们还给我扔了一件棉袄”。“你这都算好的”,另一个孩子旋即接上,“我爸妈就给我扔了一个枕头”。“父母最常说的就是,’你自己管好你自己,搞好学习就行‘”、“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孩子们的烦恼最终化成了对父母的敌意,“我是不会原谅他们的”。缘何频发?不得不承认,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但令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果说有错,自己小时候家里的经济条件完全不如现在的孩子,父母的教育还更粗鲁、狂放,呵斥、殴打简直是家常便饭,怎么没听说身边谁抑郁了?自己现在全心全意地围着孩子转,反倒出了问题。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沈烈敏看来,代际间的教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广大家长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寄予了高期望。家长的高期望必然反映在对孩子从小开始的学习成绩的期望上,于是“鸡娃”(给孩子打鸡血)行为成为当下社会家长们工作之余的主要任务。“高期望”、“高焦虑”、“高社会比较”成为家长群体的主要社会心理现象。由此,其期望和社会比较的心理和行为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学业不良学生,由于长期学习成绩不佳,常常处在更多、更强烈的自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状态之中。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下,极易出现过激行为。《小欢喜》中,乔英子被妈妈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逼到试图跳海如果以实际生活简单理解这一观点,便是新的竞争文化下,家长本就裹挟在的洪流里,充满了成功焦虑,他们因此对孩子落入社会“底层”充满了抗拒。于是,家长与家长、师与生、家与校之间由此而生的矛盾,细节之处全部落在了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极大的负担。譬如学业压力。放到现在,高考考得上正在成为常态,不像父母辈,考上大学那么不容易。因而在家长眼里,高考失败,意味着读书失败;读书失败,意味着人生毫无出路。家长对社会优越感越来越强烈的追求,已经注入孩子的血液中了。在眼下的教育体制中,大多数老师也在给孩子的痛苦加码。虽然见过不同的学生,但老师们并不一定比家长更敏锐。一旦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出现厌学征兆、经常与同学发生口角等,老师也很难有时间探究学生的心理状态。小错略施惩戒,大错找家长,在学校中依然是主流的解决方案。但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知道自己怎么能够改变不如意的现状,便一步步陷入焦虑之中。此时,一旦外界发生刺激,又是他集自身全部能力所不能应对的,全面的崩塌就开始了。这个刺激可能是学习成绩,就如晓晓一般,发现再如何努力自己的成绩也没法有起色,于是渐渐生出了自己一无是处的念头,陷入绝望之境;可能是老师的一句批评,也可能是同伴关系,如失恋、校园霸凌,以及父母婚变、家里迎二胎等,都可能成为应激的导火索。刺激还可能来自校园霸凌,图源:《少年的你》剧照另一方面,21世纪后,由于人们在新时代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pzegp.com/yscs/18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