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治疗厌食 > 戴安娜的心路历程
戴安娜的心路历程
已故的英国王妃戴安娜身材修长、婷婷玉立、婀娜多姿、美丽动人,其实她是厌食症患者。她有多种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与婚姻危机互为因果,引起后人无限遐想。但是,她并没有沉沦下去,而是通过自我调节和心理医生的帮助使自己得到升华,成为一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圣女。她的心理发展过程非常值得研究。
一、不安全依恋
戴安娜的心理障碍显然与童年经历有关。
弗洛伊德在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发现,病人常常会莫明其妙地对医生产生好感或反感,他把这种现象称为“移情”,并认为它是病人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的再现和投射。换句话说,病人把医生当成了父母。如果童年的亲子关系是和谐的,病人就会对医生产生好感,这种情况称为正移情;如果童年的亲子关系是不和谐的,病人就会对医生产生反感,这种情况称负移情。弗洛伊德还认为,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亲子关系不良的结果。当病人对医生产生移情时,原先的心理障碍(他称之为神经症)就变成了移情神经症。医生只要把移情神经症治好,原先的心理障碍就会不治而愈。
克莱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早期的亲子关系(即客体关系)对心理的发展至关重要,比弗洛伊德所说的恋母情结要重要得多。她把客体关系的形成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分裂和抑郁。刚出生的婴儿完全依赖母亲,如果母亲满足了他的愿望,就会认为她是一个好母亲;如果没有及时地满足他的愿望,就会认为她是一个坏母亲。这就是说,婴儿把母亲一分为二,一个好母亲和一个坏母亲,这就是分裂(splitting)。对于好母亲,他会竭力与之形成亲密关系;对于坏母亲,他会与之疏远,不予理睬,把她完全忽略掉。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渐渐发现,原来好母亲和坏母亲是同一个人,从而产生矛盾情感,甚至出现抑郁情绪。
威尼柯特通过儿童精神分析的实践发现,如果母亲是不称职的,婴儿将无法与之形成亲密关系,这种情况称为自闭(autism),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之一。如果母亲是称职的,或者说孩子有一个“足够好的”母亲,就能克服自闭,与他人形成正常的依恋。
鲍尔比及其追随者Ainsworth通过实验区分了三种依恋类型:(1)安全依恋,表现为母亲离开时孩子哭闹,母亲回来时转哭为笑;(2)不安全依恋回避型,母亲离开时不哭闹,母亲回来时也没有高兴的表示;(3)不安全依恋矛盾型,母亲离开时闹得很凶,母亲回来时闹得更凶。通过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安全依恋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较正常,回避型的孩子长大以后易患进食障碍、物质滥用、品行障碍、自恋、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矛盾型的孩子长大以后易癔症、强迫症、抑郁症、边缘型或分裂症人格障碍。
戴安娜出生于贵族。按照英国贵族的传统,孩子一生出来就由保姆哺养。一个好的保姆可以取代母亲,使孩子形成安全依恋。但是,不知是母亲挑剔,还是戴安娜难对付,他们一年之间换了十个保姆,这就使得戴安娜无法与代理母亲形成安全依恋,而为日后的心理障碍埋下了伏笔。
二、进食障碍
上初中的时候,戴安娜得了贪食症。她总是不停地吃,而且经常半夜起来偷吃,因而长得越来越胖。有一天,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太胖了,可能会嫁不出去,于是就拼命地减肥,一直减到骨瘦如柴,仍然不肯罢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苗条是一种时尚,戴安娜的身材正好符合时代的要求,因而被誉为美人。其实,这是一种病态的美,它是通过节食和清除而获得的。所谓清除就是引吐或导泻。这种清除行为常常伴随着难以克制的、周期性发作的暴饮暴食。这就是说,厌食和贪食往往同时存在。鉴别两者的方法主要是看病人的体重,如果体重正常,那就是神经性贪食;如果低于正常下限,那就是神经性厌食;如果高于正常,即过度肥胖,则称暴食障碍。
关于进食障碍的发病机制,主要集中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学的观点认为,进食障碍与下丘脑的饥饿中枢或饱足中枢有关。饥饿中枢受到破坏或饱足中枢受到过度刺激,病人就会不知道饿,而拒绝进食。反之,饥饿中枢受到过度刺激或饱足中枢受到破坏,病人就会不知道饱,而不停地吃东西,最后吃成大胖子。但是,这个观点不能解释为什么厌食症病人多有暴食行为,而贪食症病人最后并没有吃成大胖子。
心理学的观点以精神分析最著名,该理论认为贪食或暴食是“饥饿”引起的,但不是身体的饥饿,而是情感饥饿;暴食之后的清除和平时的节食是为了减肥,而减肥的原因是害怕长大或不愿意长大。
不愿意长大是青春期的一种普遍心理。青春期作为儿童和成人之间的过渡时期具有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特点,因而使人感到焦虑不安和烦恼。对付这种不安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成人化”,就是加快速度,一步跨进成人的行列,这当然是表面上的,其实就是假装自己已经长大,学大人的样子抽烟、喝酒、飙车、谈情说爱。另一种方法就是不愿意长大,假装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看小人书、说孩子话、用奶瓶喝水,同时尽量去除或掩盖第二性征和服饰上的性别差异,这种现象也称“中性化”。
进食障碍患者多半存在着母女关系方面的问题,她们既渴望独立又不想失去母亲的爱,或者说既害怕孤独又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对她们来说,多吃东西是讨好母亲的表示,也可以说是被母亲所逼,而拒食是对母亲的一种反抗。因此,进食障碍最适合家庭治疗。
三、灰姑娘情结
许多女性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就是“灰姑娘情结”。在童话故事中,灰姑娘遇到王子以后,她的身份一下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任何一个人想通过个人奋斗达到这样的转变都是绝对不可能的。不知道戴安娜是否曾经有意识地想嫁给一个王子,但是,她和别的女孩一样,心中一定存在着灰姑娘情结。这种情结通过童话故事埋在了人们的心中。
在童话故事里,灰姑娘过早地失去了母亲,而得到了一个后母。这个后母偏爱自己的女儿,而处处刁难灰姑娘,把她当雇人使唤。这个后母显然是一个坏母亲。在戴安娜的眼里,她的生母和十个保姆可能都被当成了“坏母亲”。坏母亲总是跟她作对,不给她好东西吃,不给她好衣服穿。她只好孤影自怜,拒绝参加社交活动,也不谈情说爱,一心等待着白马王子的出现。直到王子出现,她还是一个处女,这恰恰成了她能够成为英国王妃的先决条件。
灰姑娘的经历与丑小鸭有些相似。所不同的是,灰姑娘是通过嫁给一个好丈夫,而丑小鸭是依仗自己的内在潜质得到人们的认可。但是,他们都具有“自恋”的人格特点,从积极的方面说是孤芳自赏,从消极的方面说就是孤影自怜。
自恋人格还有其它一些特点,如自我中心、好表现自己、喜欢把自己与名人联系起来、强调特权、感情肤浅、缺乏同情心、爱憎过于分明、待人处事缺乏灵活性。在戴安娜的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既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也产生积极的作用。消极的作用使她陷入婚姻危机,积极的作用使她成为世人瞩目的圣女。
四、婚姻危机
俗话说,一个巴掌打不响。婚姻问题通常都是双方造成的。查尔斯王子性格内向、懦弱、忧郁、多疑,生活中没有几个好朋友,说明他与人相处有困难,因此难以赢得娇妻的芳心。而自恋性格使得戴安娜总是冷若冰霜,不易为情所动,拒人于千里之外,木讷的查尔斯怎能奈何得了她?
从婚姻心理学的角度看,查尔斯和戴安娜的确不般配。查尔斯更适合于卡米拉。查尔斯象一个无助、孤独、没人疼的孩子,而卡米拉象一位既慈祥又严厉的母亲,能给查尔斯以理解、支持和爱,使他获得力量、勇气和自信。因此,查尔斯倾心于卡米拉,冷落了戴安娜,让戴安娜无比伤心。
不难看出,戴安娜对待丈夫就象对待母亲一样,内心充满矛盾,爱恨交加,既想拥有又怕受约束,既想摆脱又舍不得放弃。她对待婚姻则象对待食物一样,既想吃又不敢吃,暴食之后立即吐掉。
也许并非查尔斯无情无义,而是戴安娜自己思维有偏差,因而嫉火中烧。一般说来,嫉妒往往出于不自信。一个人只有缺乏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吸引力,才会担心配偶对自己不忠。病态的嫉妒更是如此,譬如著名的奥塞罗。戴安娜的嫉妒是不是病态还难以确定。她在生前曾经多次告诉周围的人说,查尔斯要杀她,这很可能是被害妄想。如果查尔斯真的要杀她,肯定会做得神不知鬼不觉。
五、抑郁症
生下威廉王子后,戴安娜得了产后抑郁症。美国礼来公司说她吃百优解,丹麦灵北公司说她吃黛安神,不知到底吃什么药。
其实,戴安娜的抑郁症并不限于产后。她的抑郁症是慢性的或反复发作的,严重的时候还会自杀,总共自杀过六次。不过,也有人认为她并不是真的想自杀,而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吓唬人,也就是说,是“自杀姿态”,而不是真正的自杀,因此总是“自杀未遂”。
如果自杀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那么它就是一种求助信号。抑郁症病人一般是不会求助的,只有心境恶劣病人才会求助。戴安娜到底是抑郁症还是心境恶劣?
抑郁症属于情感障碍(affectivedisorder,正确的译名应该是“感情”障碍)。感情一词有两层含义:(1)喜欢或不喜欢,(2)愉快或不愉快。抑郁就是不喜欢的东西引起的不愉快,亦即痛苦,其特点是情绪压抑、行为退缩、活动减少、思维迟钝,重者出现木僵或自杀,说明病人已经完全绝望,对任何事物都失去了兴趣。
心境恶劣旧称抑郁性神经症,与其它神经症一样属于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人类的基本情绪有四种:快乐、悲哀、愤怒、恐惧。心境恶劣就是悲哀,它由丧失引起,具有求助的功能,可以引起他人的注意和同情,得到帮助,而重新得到失去了的心爱之物。因此,悲哀是求助、期待、接受,它是趋近而不是退缩,是行动而不是压制。为了引起注意,心境恶劣往往表现得比抑郁更痛苦,更夸张。
六、升华
自恋性格让戴安娜吃了不少苦头。有人认为,戴安娜之所以遭到王室的冷落,就是因为她太爱自我表现,老是在公众场合抢查尔斯的镜头。
不过,自恋性格也给她带来了荣誉。为了表现自己,她先是在身材上做文章,后来转向衣着打扮,最后转向慈善事业,而受到世人的爱戴和尊重。她为士兵、穷人、孤儿和艾滋病患者所做的事使人把她与特丽莎修女相提并论。其实,她与特丽莎修女是有区别的。特丽莎修女身为英国的基督徒,却用自己的一生去帮助信奉“异教”的印度穷人,而且总是默默无闻,从不张扬。而戴安娜的慈善之举自始至终都明显带有“做秀”的色彩。不过,尽管是做秀,戴安娜毕竟为受苦受难的人们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一个患有多种心理障碍而且遭遇婚姻危机的人,能够把自己的不幸予以升华,转化为利国利民的行动,人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和敬仰她。(《心理导刊》第十六期,年4月)
赞赏
人赞赏
贵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