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相关医院 > 为什么你那么优秀了,仍然不能放过自己
为什么你那么优秀了,仍然不能放过自己
这是『安住他方』的第68条原创
全文共字
有些人离开别人的夸奖简直不能活,他们需要时刻保证自己的“安全”。这种安全意味着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的位置。尤其是面对家长、老师、领导这种权威人士。一旦受到自己认为该有的肯定与尊重,立刻变得轻松自信;如果看到不服气的对手占了上风,就会非常受挫。
说到老师,我想到了自己小学时候的故事。我最爱上语文课,每节课上我都踊跃回答问题,是我们班表现得最乖巧积极的一位。有一天课上我不举手了,也不随着老师回答问题了。老师课下走到我的座位旁手放到我的肩上,问我:“今天怎么没有回答问题?”我什么话都不说依旧低着头,原因是我在赌气,恰巧那天自己回答的问题全被否定了,老师认为其他两位女同学回答得更好。当时我有一种理解:“原来老师一直以来都更加认可的是其他同学,老师真正欣赏的是她们,而不是我。”小小的自尊被打击了,自我否定开始泛滥,甚至全盘否定了过去老师对我的欣赏。
也许你也曾遭受过别人犀利的质问:“你怎么总活在别人的眼里?”
我的腿比较粗,十来岁的某一个暑假,鼓起勇气穿了一次超短裤。与纤瘦又美丽的姐姐并排走在街上,感觉所有路人都在盯着我像柱子的两条腿,拿姐姐做对比,并且好像他们的眼神里充满着嘲笑和嫌弃。我的心里特别特别紧张,感到羞怯、愤怒,甚至举步维艰。最后实在受不了,扭头就回家了。妈妈奇怪我怎么又回来了,在她的逼问下我终于哭喊出来:“他们都说我腿粗!”倍感自卑的我在屋子里一个人嚎哭了一下午,不明白为何大家都那样看我。痛彻心扉,哭累之后,好像自己想通了。为什么邻居家多斤的哥哥都从来没有因外形而自卑,而我怎么能因为大人们随口的评价,而感觉如此羞耻?
例如有些女孩本来很瘦了,却仍然要“不减十斤不换头像”,每天盯着自己的体重秤,疯狂节食,甚至有人患上厌食症。是因为在他们的感受中,评价意味着自己在别人心里的样子,如果被认可,就是被接纳、被喜欢,就会让他们感觉安心。他们对自己的心底对话是:“我这么瘦了,别人总该会欣赏我、喜欢我了。”
有一种心理障碍叫做神经性厌食症,发病的高峰期一般在14~19岁,女性患病率是男性的10倍。在我国现代社会基本还是“以瘦为美”的,体重和身材往往成为审美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而作为神经性厌食症的患者来说,他们更是永远不会满意于自己已经减轻的体重,如果每天保持同一个体重或增加一点,都可能导致他们强烈的惊恐、焦虑或抑郁,只有看到每天连续的减轻才会让他们感觉满意。
进食障碍病人有较高的神经质、易感性、焦虑及低自尊的人格特点,并且表现出一种对家庭及社会标准的强烈认同(Davison&Neale,)。换句话说,他们更容易被他人的评价和准则所影响。是将“在意别人的评价”演绎到极致的人。
同类型的在强迫症、焦虑症患者人群中也较为常见。他们做每件事都习惯性地要求做到足够好、最好,才可以安心。而通常情况下这个“足够好”并没有尽头,从工作专业到兴趣特长,好像各个方面都希望自己能够与理想中的优秀之才齐平,所以他们的生活总是异常忙碌,忙着打造一个完美的自己。
“别人都觉得我挺优秀的了,可我还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水平。”他们的内心已经被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自我,而那个虚幻的理想化的感觉,恰恰是为了掩盖一个从不曾被接纳过的自己。是一个感觉极其自卑、不被爱的小孩。
我们每个人从幼儿到青年前期的成长过程中,是建立自我认同的过程,重要他人的反馈是主要的组成部分。而一个不被认可和喜欢的孩子,是不太会很开心健康地生活的。婴儿从母亲的笑容中感受到自己真实的存在,幼儿从父母的鼓励中有了站起来的力量,少年在老师的夸奖中获得了相信自己的勇气,青少年在同伴的友谊中获得了被接纳的感觉……
相比在一个充满讽刺、打击、不信任的家庭中的孩子,在充满鼓励、认可、接纳的家庭中长大,更容易获得工作或生活上的成功及幸福感。尽管可能这些孩子的天资和基础都是差不多的。也许妈妈曾经总在说着别人家孩子各方面都好,而拿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做比较。当她这样讲的时候,你会觉得妈妈只喜欢那些看起来优秀的孩子,而自己在她眼里是一无是处的。
“我长得再好看一些,才会有人来喜欢我。”“这篇PPT做的再美观一些,其他同事就会对我刮目相看了。”“我十分努力去完成领导提出的每一个想法,一定会被领导重用的。”久而久之,你会认同这样的评价体系,用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直到最后把这种认同转化为了对自己的理想化的期待。甚至觉得自己其实不是在意别人的评价,而是先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这些看似是对现实方面的自我要求,其实背后有一个自我预言就是:“如果我这个方面没有做好,他们就会很嫌弃我的,我受不了别人的嫌弃和否定,所以我总是先挑挑自己的问题,免得让别人嫌弃。”这样的内心独白多么让人心酸呢?犹如一个孩童在向高高在上的父母祈求认可和包容。
被否定、被忽略、被无视、不存在。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继续下去,你会尝试学乖,或对自己有完美的期待、随时把别人当竞争对手,或是表现夸张、喜欢出风头、希望引人注目。陈奕迅的一首歌《浮夸》算是深刻地表达了这类人的心理状态:“你当我是浮夸吗,夸张只因我很怕。是石头是木头的话引人注意吗?其实怕被忘记”。浮夸背后是深深的被忽略之感,充满了无力和沮丧。
而事实也许根本不像你想象的那么严重。通常你的不自信和对自己的高要求,反而真的会吸引别人来打压你、否定你。
大家会发现生活中存在这样的规律:一个人也许真材实料只有60%,但当他用%的底气展现出对自己的确信,并且让别人正确的感知到直到说服别人,他往往可以获得更多青睐和成功的机会。但是如果你有80%的真材实料,却因为自我要求高、追求完美的心结,而只展现出50%的自我认同,这个时候别人对你就会充满不信任。
信任是一种感受,是可以在人际间不自主传达的。我们也喜欢那些自信坚定的人,因为每个人心底都会有不自信的地方,那也是我们最不想要的东西。
有时候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大人们也会把自己的不自信传递给孩子,呈现一种打压和否认的状态:“想创业?乖乖回家踏实过日子吧,也不看看自己几斤几两!”“就你还能写书?能完成吗?能达标吗?能推就推了吧!”“就你还给人家讲课?自己还没弄明白能讲清楚吗?”家长们有自己眼界和经历的局限,也有他们经过岁月积累的挫败感。一个人被生活锤成什么样,他就会向身边最亲密的人表达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
他们也许有过一些失败,也许也从来没有收到正面的反馈或是安慰。那些挫败感一直没有妥善处理过,累积在心里长期形成了自我否认的定势。一个满是自我否定的人也无法给予别人信心与勇气。这样,不自信的元素就一代代传承出来了。
所以,当我们心里又产生自我怀疑、自我要求过于严苛的状态,就要及时提醒自己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的内心,是不是又有怎样的声音在作祟。是那些害怕失败、害怕让自己失望的声音阻止了你继续向前的脚步。当你一次次打败心中的小恶魔,就一次次获得了自我接纳、自我原谅的勇气,就在给自己的内心积蓄能量,直到这个能量可以推动你正常的发展自己,不再害怕失望,也就不再惧怕别人的任何评价。
选自《自证预言》系列原创文章
著作版权归本人所有
没被世俗同化的,
愿意认识自我的。
都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