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神经性厌食 > 相关医院 > 她用这种方法减肥后,医生说活下来就是个奇
她用这种方法减肥后,医生说活下来就是个奇
遇?健
提个醒|女孩这种方法减肥后照片不忍直视!
生活圈|坐飞机,三类药不能吃!
生活中很多女孩明明已经很瘦了,
却总是觉得自己胖,
纷纷选择各种途径要瘦下去,
让大家觉得看不懂。
21岁的小倩(化名),
身高1.67米,
选择“自杀式”减肥,
最后体重只有50斤,
不得不住院治疗。
医生说她能活下来就是个奇迹。
按米粒计算卡路里
入院前,小倩曾选择“自杀式”减肥,每天只摄入正常人需要能量的1/3,医生说她活下来就是个奇迹。她的脑组织如同60岁的人一般没有弹性,脑出血让她陷入长久昏迷。有人说她就这样成了植物人,然而她却奇迹般醒来,并吵着要食物,忘掉了所有关于减肥的记忆。
艺术生的寝室空间狭小、空气闷热、堆满了杂物。当时小倩18岁,身高1米67,体重斤,独自在寝室里躺着。她没有和室友们去逛街,因为她不喜欢和她们在一起比较,她觉得自己太胖了。从小妈妈就严格控制她的体型,再加上自己又是艺术生,小倩对“胖”这个字更为敏感。前一阵,辅导员的一句“你最近胖了”,让她郁闷了好久。
小倩找人从国外代购了很多代餐粉、酵素、营养粉、左旋肉碱等有减肥作用的保健品,开始节食减肥。她从每日的一日三餐变成一日一餐,随着体重明显下降,她也越来越不想吃饭了。拿着巧克力,闻一闻就放下了。恨不得按米粒来计算摄入的卡路里,进食后通过不断跳绳来把能量消耗掉,甚至把食物吐掉才会心情喜悦。
医生:她还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就这样过了3年,小倩减了整整60斤,体重只剩50斤。她瘦得如一把柴火,虚弱得走不动路,手臂上布满了红疹,后背都是淤青,脚腕肿胀后皮肤变脆,裂出了像嘴巴一样的大口子,谁见了都不忍直视。
小倩太虚弱,妈妈只能拿着女儿的照片去找医生。医生看到小倩的照片后也蒙了,第一反应是血液病。“说实在的,小倩的照片触目惊心:淤血、破溃、瘦骨嶙峋……”医生告诉小倩的妈妈,情况很危急,医院来救治。医院对她的初步检查结果是:神经性厌食症、重度营养不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她的体质指数只有9,正常人是18。
医生发现,小倩一天仅摄入大卡热量,仅占正常人基础代谢量的三成,远远低于人的代谢需要,“整整3年的低能量饮食,她还活着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脑组织如60岁人般脆弱
入院后的小倩因为太虚弱,不慎跌倒被送到神经外科抢救。医生分析说,由于小倩长期重度营养不良,脑组织退化,弹性非常差,相当于60岁的老人。
脑出血的患者里10个有8个是65岁至75岁的老年人,小倩这么年轻怎么撞了一下就脑出血了呢?原来,神经性厌食症非常重的状态下是有可能会导致脑出血的,小倩脑出血的原因应该是与厌食症直接相关。
术后小倩长期昏迷,10多天没有明显苏醒征兆。医护们把患者像“豌豆公主”一样保护下来,护士给小倩的气垫床上垫了非常厚的褥子,褥子上垫了一层水枕,将小倩皮肤表面所有凸起的地方,比如肩胛骨、肋骨都覆盖了泡沫敷料,一层一层地保护。
沉睡40天后苏醒
“医生,我特别希望我的体重能涨到斤!”“我好饿,给我拿点吃的。”沉睡了近40天的小倩突然醒来,却像变了个人,她忽然爱上了吃东西,那阵势仿佛要把三年亏待自己的全都补回来。
更让人意外的是,小倩竟然失忆了,关于前三年节食减肥的所有记忆全部清除了。医生推测,小倩因脑外伤引起了记忆障碍。
营养科重新给小倩设计了能量范围,康复科帮助小倩做一些脑手术之后的康复训练,7月初小倩出院了。
医生提醒大家,不科学减肥会导致神经性厌食,有减肥意识的人先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肥胖,请专业人士评估肥胖度和导致肥胖因素,科学减重。吃得少,消耗得多的“负平衡”人群,存在厌食症的风险。
4个超常见减肥误区你踩过吗?
很多人在减肥中,因为不知道造成肥胖的根源在于碳水化合物摄入过多引起能量过剩堆积体内,因此在减肥中饮食选择上常常步入错误的方法。
误区一节食能减肥首先就是上面所说的节食减肥,这一定不是科学且持久的减肥方式。节食带来的基础代谢率降低,让节食人群在恢复正常饮食后,陷入吸收高、消耗低的状况,反弹就是必然的了。
一方面,节食会导致营养失衡,短期减下来的不是脂肪,而是肌肉和水分的流失。而节食因为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导致基础代谢率低,那么人体消耗热量变少,热量就很容易堆积在体内;另一方面,人体的细胞具有记忆功能,节食会让细胞在一段时间内处于饥饿状态,而一旦恢复饮食,细胞就会疯狂地摄取热量,导致吸收过多。
误区二只吃水果和蔬菜光吃素不能瘦,反而会让身体抵抗力下降。有些水果和蔬菜比肉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更高。比如摄入克的瘦肉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为0%-1%,而米面类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达70%-80%,甚至连水果、蔬菜和奶类的碳水化合物都比瘦肉高。吃肉会长胖这样的说法其实是个误区。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素食者并不瘦,因为大多数素食者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并不少,总能量也不少。此外,缺少肉类的饮食方式,会让人体蛋白质缺失,长此以往不仅肌肉严重丢失,还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当然也不是随便乱吃肉,腌制的肉类、午餐肉、内脏等就尽量少吃了。
误区三用粗杂粮代替所有饮食粗杂粮不止有纤维,还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代替部分米饭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完全代替一日三餐就不好了,过多摄入无益于减肥。
大多数的粗粮不仅含有纤维,同样也含有碳水化合物。单一吃粗粮营养的摄入,一方面会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多;另一方面不吃肉类和奶蛋类食物,蛋白质的匮乏会让肌肉流失,基础代谢率降低。因此恢复正常饮食后,都容易反弹。营养摄入不能过于单一,均衡的饮食才是硬道理。
误区四运动后喝饮料解渴一瓶运动饮料的能量相当于小半碗米饭!这也是大多数人运动无效的原因,关键就在于运动后的饮食“吃错了”。
如果运动后马上进食、喝碳酸饮料及运动饮料、吃宵夜啤酒等,这些都是导致运动减重失败的做法。因为运动后人体的细胞活跃度高,进食欲望增强,吸收更多,运动后马上进食不仅不能减肥,还可能摄入过多。
运动后正确的饮食建议是:喝白水、淡茶水等不含热量的液体;运动后半小时内尽量不要进食(水除外);运动后大概30~40分钟,进食的欲望降低后,适当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作为加餐,如鸡蛋、牛肉棒、牛奶等。
坐飞机,三类药不能吃
很多特殊人群、慢性病患者需要经常服药,不过,服用某些特定的药物后,在乘坐飞机时,尤其是长途飞行5小时以上的坐姿旅行,患者可能会面临一定的风险,需要引起注意。
避孕类药物、激素类药物长时间飞行时,人体血液循环不流畅,导致腿部的血液循环减弱,本就增加了患血栓的风险,而几乎所有的避孕药都有增加血凝的风险,风险因素叠加,更容易使人体出现血栓。同样,激素替代疗法,特别是含有雌性激素的药物,也会增加血栓风险。
对策:考虑到在飞行过程中会有血栓风险存在,乘飞机时应该谨慎服用会增加血凝风险的药物。在飞行期间,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减少血凝风险,比如多喝水、适当走动、在座位上活动腿部等。
预防心脏病、中风发作的药物心脏病患者、经历过中风的人,一般需要服用预防心脏病、中风发作的药物,为保险起见,出行前应咨询医生或药剂师。
对策:经过评估,如果有出现血栓的风险,可以选择抗血小板的药物,包括华法林、氯吡格雷等处方药,以及低剂量的阿司匹林等非处方药。
镇静类抗组胺药因颠簸、嘈杂的环境,很多人在飞机上很难入睡,为了能够更好地休息,有人会选择服用镇静的抗组胺药。但是抗组胺药可能会抑制呼吸,高空飞行时,人们都处在低氧环境中,如果呼吸被抑制,可能会发生意外。
对策:坐飞机时尽量不要服用助眠药物,如果必须服用,切记不要使用抗组胺药物,可以使用其他的助眠药物,如褪黑素等。
对一些特殊人群还有特殊提醒。比如,有严重哮喘、慢性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囊性纤维化的患者,建议应随身携带平喘的吸入剂。有冠心病、心绞痛或高血压的人群,乘机前应服用长效抗心绞痛药物或降压药。
综合:新华社、人民网
编辑:季永春
参与答题为家中老人免费领取羊奶粉